【#教案# 导语】音乐之都维也纳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的音乐家而为人津津乐道。《穿越维也纳森林》一课则抓住了维也纳的一个景点——维也纳森林,向读者介绍了这座城市令人心仪的另一个方面。全文紧扣森林、河流、村庄、水井、古堡这些自然风光和原始建筑,同世界闻名的大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贝多芬的《海里根斯泰特遗书》、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姑娘》等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了维也纳森林那扑鼻的音乐气息。©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1.自主地学习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并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区别“幽静、幽雅、幽深”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作曲家惊世之作的诞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自主地积累文中有关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语或句子。
4.搜集有关的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了解维也纳森林的景色特点及三位作曲家创作惊世之作的过程,从中感受他们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印象景物,初步感知
1.媒体简介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用一句话说一说对维也纳的印象。
2.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穿越的意思 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答
自由朗读课文:
1.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在文中进行标注。
2.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交流
板书:进入森林 来到小村 来到小村 登上古堡
4.交流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纳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1)正音:淙 妩
(2)引导读句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1)指导读句
(2)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故事品味
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投影句子: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 质疑(由哪些音乐家 有什么惊世之作 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2. 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3节到第5节,1.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2.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交流: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3. 随机交流:
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3)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4)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5)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篇二
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辨析“幽静”、“幽雅”、“幽深”词义的不同。
2、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4、搜集有关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维也纳景色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能用一句话说说对维也纳的印象吗?
2、出示句子,读句。
3、揭示课题,读题
4、作者写维也纳,为什么选取穿越维也纳森林来写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理解“触景生情”的意思。
(2)想一想: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着重号在文中进行标注。
(3)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请学生串读课文。
(2)读词语:
恬静 苍翠 百鸟争鸣 触景生情 生机勃勃 俊俏 呜咽 低吟 芬芳
“呜咽”的“咽”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àn,谁能为它组个词?(狼吞虎咽)另一个是yān,谁来组词?(咽喉)
“低吟”的“吟”最后一笔是横折。
(3)交流自学要求(2):
随机板书:
进入森林
来到小村
来到小村
登上古堡
(4)交流自学要求(3):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娜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①正音:淙 妩
②把句子读正确。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①把句子读正确。
②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
1、师: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媒体出示: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究竟有哪些音乐家?有什么惊世之作?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4节到第6节,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2、交流:
施特劳斯:
(1) 理解词语:触景生情
(2) 施特劳斯触的什么景?生了什么情?
(3) 欣赏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加深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贝多芬: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我无望地遭受着折磨……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听不到;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而我却仍然听不到!这几乎让我绝望……
1802年10月6日
(3) 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舒伯特:
(1)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2)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
篇三
[教学目标]1.了解维也纳森林和惊世之作诞生之间的联系,从中感受蕴藏在森林中的动人故事赋予维也纳森林的无穷魅力,感受音乐家们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
2. 重点理解“穿越”、“触景生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3. 能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维也纳森林的景色特点及三位作曲家创作惊世之作的过程,从中感受他们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印象景物,初步感知
1.媒体简介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用一句话说一说对维也纳的印象。
2.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穿越的意思 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答
自由朗读课文:
1.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在文中进行标注。
2.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交流
板书:进入森林 来到小村 来到小村 登上古堡
4.交流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纳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⑴正音:淙 妩
⑵引导读句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⑴指导读句
⑵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故事品味
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投影句子: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 质疑(由哪些音乐家 有什么惊世之作 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2. 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3节到第5节,1.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2.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交流: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3. 随机交流:
[关于施特劳斯]
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关于贝多芬]
⑴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⑵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⑶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关于舒伯特]
⑴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⑵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穿越维也纳森林),回顾一路穿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动是音乐家们穿越身体的(病痛)、穿越生活的(贫困),穿越内心的(痛苦),在苍翠幽深的森林里,换以宁静与快乐。
看,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听,林间奏起爱的乐章:(鸟儿啼唱,流泉呜咽,微风低吟,空气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
板书设计:
*35 穿越维也纳森林
进入森林
来到小村
音乐家 惊世之作
来到小村
登上古堡
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