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导语】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乌鸦和妈妈》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学习“乌、力、来、口”四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朗读、表演的方式,理解课文。
2、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逐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2、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教具准备:多媒体制作的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几天,总能听到这样的儿歌:“小乌鸦,长大了。叼着食物飞回家。妈妈妈妈快来呀,一口一口喂妈妈。”你们知道这是夸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小乌鸦和妈妈》这篇课文。
二、板书课题,齐读。
三、自学课文: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读正确。
2、遇到不认识的字,做好记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四人小组互查朗读课文。
4、认读生字:乌鸦、力气、下雪、自己、寒冷、口渴、寒冷、问话
5、指读生字。
四、理解课文:结合课件相机进行。
1、指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乌鸦一家住在什么地方?乌鸦妈妈怎么样了?当时的天气怎么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没有力气飞行”说明什么问题?“快要下雪了”说明什么呢?
4、小乌鸦是怎样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他们做的对吗?为什么?
5、小乌鸦为什么会感到温暖?如果你依偎在妈妈的身边,会有什么感觉?
6、你喜欢乌鸦一家吗?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7、再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这时的感受!
五、齐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表演后,评一评谁扮演的好?好在哪里?
六、学后感悟:
学习《小乌鸦和妈妈》后,你有什么要说的?请尽情的说吧!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要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二、认读生字,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乌鸦、力气、雪花、自己、寒冷、问话、口渴
三、学习“乌、力、来、口”四个字
1、要求学生读音正确,笔顺正确。
2、学习“来”字。并组词。
3、用比较法学习“乌、力、口”三个字。分别组词。
4、从组的词语中挑选你喜欢的词语说句话,或说一段话。
5、规范书写,巩固练习。注意书写姿势。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以歌曲导入,随着一首《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听读的基础上自读课文,这样就排除了再读文与识字上的过关难的障碍。借机让他们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最让你难忘?
同时,多种形式识记生字的方法,调动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并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交给学生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来提高朗读水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好习惯,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为理解课文内容,流利的读文奠定了基础。
二、采取学生喜欢的多种方式理解课文
由于这篇课文,学生可能会对有些词汇不太了解,要通过做动作、联系上下文猜测、教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所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对于他们在理解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同桌互相倾听对方朗读课文,然后相互帮助和指导。说说同学读的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还有哪些地方自己读得比较好,再互相说说自己朗读时的体会。利用范读,创设情景。
2、同学间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桌或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然后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讲故事。在朗读或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和观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哪些地方理解较好,还有哪些地方在理解上有困难,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
三、课外扩展,引向生活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课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讨论这个故事,然后同学间交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与父母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深了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好儿女。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情境表演引入了课堂。班级共有5个学生,除了三只小乌鸦和妈妈这四个角色,还有一名学生不能参与,这时我突发奇想,让他演起了雪花。他非常愿意演,在乌鸦们身边飞来飞去。有了他的参与,把冬天寒冷的气氛也渲染出来了。
本节课还增加了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高。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我从网上下载了一则公益广告《洗脚》。告诉学生我们要将父母的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