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理论
上大学的第一个冬天,某个中午我从食堂吃完饭刚走出大门,迎面一个很清纯姑娘跑过来红着脸问我“有女朋友吗?”然后塞我手里一张纸条,随即便扭头跑开了。当时那一幕如白板说中描绘的那样永远刻在了我心里。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会怎样想和回答呢?是把对方的话看作单纯好奇吃饱了撑的时的疑问句?亦或是某种暧昧含蓄的暗示?你的反应体现了你从语言和环境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可能你现在仍执迷于故事的后文,我和那个姑娘后来发展如何。实际上我跑回宿舍才舍得偷偷看了那张纸……,一张日租房的小广告。
心理理论(Tom):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
对心里状态的认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也是当前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心理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元思维”——MJ注)
“心理理论”一词最早是由Premack和Woodruff发表的《黑腥腥有心理理论吗?》中提出。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那么他就具有心理理论。之所以把这种对心理状态进行归因的能力称之为“心理理论”,是因为这种能力实为一个推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进而可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所以该推理系统具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可将其视为一个理论。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
Ⅰ 实验者让儿童观看木偶表演的故事:主人公Maxi把巧克力放在柜橱后外出,其母将巧克力移到抽屉里,问儿童Maxi回来后会去哪找巧克力。这一实验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运用,使用此实验一般会发现:大多数3岁儿童报告说Maxi到抽屉里找,而4岁儿童大多数报告说Maxi在柜橱里找。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中只涉及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即认识到别人拥有的一个信念(认识到“Maxi认为巧克力在厨子里”)。而人们对他人信念的认知除了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外,还包括对二级信念的理解。所谓二级信念的理解,是指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认识到“John认识到Mary还会去公园”)
Ⅱ 实验者首先给儿童讲述如下的故事:John和Mary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淇淋。Mary想买但没带钱,她就回家拿钱。一会儿,John回家去吃午饭。他走后,卖冰淇淋的人离开公园到学校去。Mary拿着钱向公园走。她看见那个卖冰淇淋的人正向学校走,并跟着他一起到学校买冰淇淋。John吃完午饭到Mary家。Mary的妈妈说Mary去买冰淇淋了。John离开Mary家去找她。实验者讲完故事后,问儿童“John认为Mary去哪里买冰淇淋”该研究发现,6岁左右儿童才能回答正确这个问题。该研究表明,儿童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比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