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5篇)

时间:2023-09-27 00:3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5篇)#】教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许多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了不少,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什么,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3、了解任课老师,能对老师产生一定的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小故事,感受到科学好,并愿意为之努力。

  【教学难点】常规养成。

  教学准备

  卡通磁贴、碘酒棉签、米饭、白纸、铁勺(分米饭)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评价表

  1、给表现好的小组贴笑脸磁贴,引出评价表。

  2、简单介绍奖励措施。

  3、介绍分组,让相应的学生举手,给反应快的小组奖励。

  二、教师自我介绍

  二、讲小故事

  1、讲身边的同学的故事,积极尝试简单的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仔细观察,关注细节,不局限于限定材料,多次尝试,乐于表达。

  2、科学家珍妮古道尔的事迹。

  四、了解学什么

  1、植物(展示很多图片),提问,这是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2、给学生演示一些简单实验(如,米饭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等等)。

  3、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五、作业设计:

  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如“金鸡独立”或其他。

2.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 篇二

  【科学概念目标】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三、研讨

  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四、布置课外活动

  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3.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 篇三

  《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远”,评出全班跳得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 篇四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5.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 篇五

  《这是谁的叶》: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二、探索:测量

  1、物体的选择。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

  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三、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h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