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生与死历来都是人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生命的本质原来就蕴涵着死亡,有生必有死,无人可以幸免,这是生命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问题是与整个生命及生活息息相关的,而生死教育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内容。 然而由于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与生死观的差异,生死教育的现状在国内外有极大的差异。 1.国外生死教育的现状 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它们认为死亡就是皈依天父。因此国外的思想家们一直以来就不乏对生与死的思考。而生死教育(国外称为死亡教育)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只用了10年时间美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医院、社会服务机构就已经超过2000家。之后许多国家相继效仿,推行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一直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有不少国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死教育形式。 美国:树立正确生死观念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并出版了《生死学》等许多科普书籍和杂志。 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日本:余裕教育 1 / 3 在日本,“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余裕教育”者认为,热爱生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热爱其他生命。为此,日本的学生经常被鼓励到牧场体验生活。 新西兰:将生命教育精神传送至每所中小学 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源自澳洲生命教育的哲学理念,其目标是将生命教育精神传送至每所中小学。新西兰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原则是建立学生自我尊重,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就学阶段,能认识人类身体的功能,学会与人交往与排泄不良情绪的技巧。2.国内生死教育的现状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传统的宗教信仰迥然不同,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比外国的人们消极得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例如有些建筑物没有四楼存在,有些酒店没有带四的房间号码„„这一切都是因为“四”与“死”同音。而且一般人忌讳使用死亡一词,而用“他走了”、“他往生了”、“他去苏州卖鸭蛋了”等代替死亡的用词。 正是因为对死亡采取这种态度,正是因为这种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而生死教育的开展在国内也难以进行。 台湾和香港是近代我国与国外接触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再加上人们文化水平较高,是我国较早开始生死教育的地区。在20世纪末,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界就将死亡教育引入教育体系,称之为“生命教育”,在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目前,中国台湾地区小学没有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但是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内容包括两方面:“生命的旋律”和“温馨你我他”。而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并且还编有正规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21世纪初,香港也开始重视生命教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4ca1db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