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 组员:王洪波 冯洁 蓝境秀 蒋佳丽 陆林玲 黄琳雅 李陈泓 杜娟 蔡小燕 关于游戏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认为“游戏是一切幼子(生物和人)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而亚里士多德把游戏看做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是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但真正对游戏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建构游戏的理论,是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其理论依据就是生物学的功劳。而在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德国的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福禄贝尔从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出发,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虽然觉察到儿童在游戏中表达某种内在愿望的主动性,却否认了游戏来源的客观现实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游戏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即为剩余精力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是复演人类行为进化的过程,童年则是链接人和动物之间的过渡时期。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复演论的游戏本质观肯定了游戏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以思辨的方法解释了童年期的游戏现象,但没能肯定游戏的社会性,且无视儿童游戏的主动能动性,因此也不能把人的游戏和动物的游戏予以区别。 德国心理学家鲁斯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称为预演说。换种方式来说,游戏是练习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技能和活动,儿童先天的本质不能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因此加以练习。可见,他同样没走出游戏本能论的窠臼。 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鹅绒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它是一般愿望的满足,是受生理成熟机制制约的。成熟说开始逐渐摆脱把游戏单纯地看做是生理机能或机体本能活动的传统观点, 从其意义和价值来说,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同时,它也使人们对儿童的游戏概念的界定停留于和对动物游戏的理解相同的认识水平,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期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够真正地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只有当理论家们开始把游戏的儿童置于发展的社会历史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时,才能可能科学地把握游戏的本质,从而把游戏的人和游戏的动物从根本上予以区别,建构和界定作为人的儿童游戏的概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526b32e518964bce847c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