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时间:2022-04-20 11:12: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04年2月13日)

我们在中学时就都读过杜甫的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七律诗体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有的,一方面,杜甫是七律诗的集大成者。七律一体并不古,大约是在所有古、近体诗中最晚成熟的一种诗体,是在唐朝新起的,但是在杜甫之前,比较平淡,杜甫的七律一出,雄浑浩荡,超忽纵横,气象极尽阔大,不仅大大推而提升之,而且带动有有唐一代诗风的走向。后来的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杜牧、许诨、李商隐等都是以学杜甫为能事,成为七律名家,创作出了无数名篇流世;整个《全唐诗》里七律占了近一半,几乎都可以说是杜风之绪。

另一方面,杜甫自己的诗里,也差不多是以七律为代表的。我们知道杜甫弱于绝句;古风虽也不错,但仍以律诗为强项;在他遗今的律诗中,虽然五律数量多于七律,但后人公认,七律成就相对高于五律。所以可以说,杜甫诗以七律为代表,七律诗以杜甫为代表,仍可以说唐诗以七律为代表,这就与人们通常认识的唐诗以李、杜为代表很接近了。

杜甫对于七律有什么贡献呢?这是一篇大文章了,简言之,无论题材、手法、意境等方面,他都是开风气的集大成者。我今天只说到他的一个小特色而已。

我们知道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对仗是在律诗之前就有的古老的文字形式,写过律诗的人都知道,对仗其实又好写又不好写,好写在于完成它的文字游戏式上,不难,就如对联,人家出上联都不难对,自出自对就更容易些了;但所谓不好写,是在于作为诗中的一部分,既要达意,又要融洽、流畅,更别说还要增彩增色了。所以自古以来,作为诗中不可分割部分的对仗佳作,真是少只又少呵。

杜甫非常长于对仗,堪称古今第一人,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流传万世的名对很多。关于他的对仗方面的正解,我不配讲,只说起我注意到他的几个花絮特色的一个。那几个特色,我注意到,比如其一,宁求意而可以失工为代价,这既是我们今天学写诗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实际也根本就是我们容易误解忽视走死的毛病;又如其二,巧借形式,妙夺天工,《曲江》的二联就是一个典型;再如其三,杜甫常常不止在二、三联里用对仗,而扩大到首、尾联里,像上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与其说是因为杜甫才高而溢,或卖弄强项,不如说他是在探求诗体或诗风呢,因为这与下面第四个特色相联系着呢;其四,杜甫善于、惯于用流水对。




流水对看似轻松,实是最难的了,在诗中。流水对的好处,往往不被人注意,其实它可以很好地避免通常对仗的呆板,极大地增加流畅性、动感和表达力以及表现功能,使层进、转折灵活而轻畅。杜甫的流水对又是古今第一人,谁挑出第二名来,都和他不是一个级别的。他不仅用得多、用得好,而且还在尝试将流水对扩展到首、尾联中。通常认为,这两联要用对仗是极难以实现的,现在看来也只有用流水对才有可能,这是杜甫为我们指出的一径。虽然实际情况是,后来再没人那样稍多一点敢在首、尾联上用,因为似乎再没有人有他那样的才气了,这毕竟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上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第二、四联是标准的、也是他的著名的流水对,第三联可以说是准流水对。再看他的《九日崔氏蓝田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中的首联、二联。 再看《诸将》《送路六侍御入朝》《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和斐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见荧火》《十二月一日》《南郊》《咏怀古迹》《即事》等的两联对仗,都是典型的流水对,无一不妙绝。

而在杜甫之后,非但首、尾联了,就是二、三联的流水对,也只是偶见而已,再没有那样精彩纷呈于一人的情况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2bfd3143323968011c92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