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精心设计,实现有效学习 ——关于《相似三角形判定一》的教学反思 黄州中学 马利民 新的课改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基于这种情况,我在《相似三角形判定一》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的理念是:教学精心设计,实现有效学习。下面我将结合评课老师的指导批评和个人想法从几个方面通过对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的阐述对这节课进行反思总结并对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提出要求和目标: 一、教案课件设计要精 本节课的教案课件部分,个人在实际设计过中非常用心。我从“利用练习本分线段成比例”的问题切入,看似平常却另有深意。纵观本节课,“利用练习本分线段成比例”作为情境引入时缓解了学生公开课的紧张感,帮忙他们快速进行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疑问学习,同时它贴合生活实际,来源于生活。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探究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让学生动起来,享受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总结和概括能力。在定理得出的基础上通过PPT的放映改变平行线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的同时发现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探究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推论。接着是让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2》,这里的每一题都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在难度上有一个慢慢上升的坡度,目的是让学生及时的对本节课学习的定理和推论进行掌握巩固,并且难度的设计是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关注教学效益 本节课流程分三个部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推论”及“达标训练题”,从知识点的数量上可以说不多,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一同不断的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和学习方法,所以让人感觉课的容量之大,下课了也意犹未尽。现在我们很多的教师都认识到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个人认为教学效益不能简单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它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有时形式的过分强调和美化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的板书设计简明而清晰,PPT制作不花巧,课堂语言简练不拖拓,问题设计有层次为有效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不过在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和推论”的时候,学生们和我一起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细节上(比如请学生利用合比,等比,更比,反比的性质得出所有的比例式,又比如移动L1,L2时候的比例式是怎样?)花了大量的时间,这个时间虽花下去了我却认为非常的值!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经历了思考过程,得到了归纳提高! 三、“思路、教路、学路”三者有机结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客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思路、教路、学路”三者有机结合,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有机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教路、思路必须要建立在学路的基础上,要以学路为基本出发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本节课主要任务就是一个定理一个推论及巩固练习,当然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思路固然重要,但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路”与“学路”是否与之匹配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纵观本节课,我的“教路”很明确,在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和推论”时,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引导完善,照顾到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我注重问题的本质属性,善于将其归类、变式,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规律。在分析问题时,重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优化解题思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让“教路”更明确,让“学路”更自然。 四、关于不足之处的思考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首先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欠缺,造成《达标训练1,2》没有进行有效的讲解,从而无法在第一时间构建出完整的评价体系。时间分配的问题不仅仅是时间分配的问题,时间分配是很多问题的集合造成的,譬如,在课间教案的制作上是否还可以更精练完美一点?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自己的讲解是否可以更简练?是否能寻求到更完美的教学设计?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教材的精髓所在?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否在什么方面有欠缺?等等。所以,时间问题我认为是最值得我去深思的,从时间分配问题上来看,这节课是十分失败的,说明我对教材理解,过程设计,学生能力的认识,知识讲解,语言的规范及简练等方面可能都存在错误的认识,这点值得我好好检讨。 其次,在课堂气氛的调动方面,学生不是十分热情高涨,可能是公开课的原因。但是却可以说明,我没有将学生真正的带入到数学世界中去,没有让所有的学生沉浸在数学的思考中,使部分学生有所顾忌,而被外围事物影响。 五.关于有效数学课堂个人的一些思考 1. 有效模式 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著名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他的传世之作《怎样解题》中向大家总结出了他的智慧的精髓的总结“《怎样解题》表”,这张表主要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大步骤。实际上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有效课堂实际上就是遵循了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初中数学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初中数学课的有效教学模式应为:情境问题——探究知识——巩固拓展——反思小结。具体的说,即将数学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教师创设的与课题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下,学生积极进入学习状态;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情境问题数学化,通过这些从情境问题中引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建构;第三阶段,教师选取某个问题进行变式教学,通过题组教学、模型识别、解后反思等一系列的手段,使学生在知识、方法上融会贯通,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得以进一步的培养;第四阶段,指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对前一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知觉的重组而产生顿悟,并以此来解决一些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或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实现了思维层次的提升。 而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现在的数学课不是正在启发学生去联想吗?所以我认为,有效课堂的精髓就是启发学生联想,这就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的重要性。 2.几点想法: (1)集体备课要仔细认真,目标明确。要使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效率”意识,知道如何把一节普通的课打造成为有效的数学课,而且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样就要求实行集体进行有效课备课的必要性,以实现资源共享,使数学课的有效课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2)不搞题海战术,要注意适度练习。数学能力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以知识点为主线、以解题方法为线索、以数学思想为核心布置作业和编制试卷,以保证学生在有效的学习中得到提升。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教学反思,可能在很多方面的想法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的汲取他人的长处,多听到老教师的教诲,不断总结、反思,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成为有效课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d2aabda0116c175f0e48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