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体会围绕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3、针对性地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1、自主研读。 2、合作探究。 3、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说自己的房间,有没有取名。 补充古代文化名人的书斋名: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每一个书斋名都有他特定含义或故事。如: 刘禹锡 陋 室 陆游 老学庵 张溥 七录斋 蒲松龄 聊 斋 徐志摩 眉 轩 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的精神家园。那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去看看它背后的故事,领会轩中的情思。 二、知识探究 探究一: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 三位亲人:祖母、母亲、妻子 探究二:朗读描写亲人的段落,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进行点评。 1、 母亲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清人 林纾 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回忆,竟然是通过别人的转述完成,情何以堪,怎一个悲字了得? 2、 祖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人,以后8次会试进士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在其《家谱记》中曾感慨“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在归有光心中,不读书、不知礼义是归氏衰落的重要原因。作为归家长子,读书兴家,又何尝不是其愿望呢? 此句表达了祖母对孙儿读书有望、光耀门庭的殷切期盼,但作者却辜负祖母对他的期望之情,同时也有对自己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的悲怨之情。 3、 亡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点评:无一字言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睹物思人,怎不黯然消魂!枇杷树送走了多少寒暑秋冬,经受了几番雪雨风霜,如今青枝绿叶、郁郁苍苍,俨然一突兀挺立的碑石,长久地悼念着长眠于地下的亡妻!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年年岁岁,陪伴着古旧的项脊轩,莫非它也象主人一样,不能忘怀逝去的年华和昔日的悲欢?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呵,浸在一汪似水柔情之中,摇曳着满腹绵绵不尽的思念。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们仿佛看到苏轼、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的样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情字了得? 小结: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朴实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归有光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细节表现我们最熟悉最真挚的亲情,为什么平常的语句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 探究三: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写作实践谈谈看法。 教师改写:母亲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到轩中来看看,希望我们以后能像父辈那样大有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泪水。(对比) 选材:选取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 描写:善于进行细节描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f146d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