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 咀嚼文中诗句,学会鉴赏。 3、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4、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重点段落,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文人与书斋)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书斋名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无一不体现他们的个性和情怀。比如明代文人张甫,书斋名“七录斋”。蒲松龄的书斋名“聊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一起了解他的读书之路,感受关于项脊轩故事中的喜和悲。 二、整体感知 ㈠ 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1、 跟随录音读:注意把握文章中的“人”“事”“情”。 (板书:文言文阅读方法,重点把握其“人”“事”“情”) 人: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事:语段中写了几件事? 情:文章围绕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含的感情。 2、 练。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能把握其“人”“事”“情”。 (1)说“人”,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 明确:人物有归有光、老妪、祖母、妻子。 A、 找出并请同学读出与老妪相关的句子。 明确: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B、 如何描写母亲的,请一位同学读出相关句子。 明确: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C、 文中的祖母又是怎样的人?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 找出与妻子相关的句子。 明确: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叙事,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 A、修缮项脊轩 B、诸父异爨 C、回忆母亲 D、回忆祖母 E、项脊轩遭火未焚 F、悼念亡妻 围绕项脊轩发生的这些事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明确:琐碎、平常——深情尽在细节中(重点品读2、4、5段) 补充:黄宗羲:“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林纾: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 (3)品情 文中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这六件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悼念亡妻-----悲 三、进一步品析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 1、幼年归有光 少年归有光 成年归有光 (1)读关于归有光幼年时期的句子。品析母亲的感情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明确:归有光幼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难有什么记忆,这里由老妪说出口极为真实自然。仅仅这样一个场面就把母亲疼爱儿女,儿女痛失母亲的感情写得那么深切感人。 (2)读关于归有光少年时期的句子。品析母亲的感情以及作者对祖母的感情? 明确:祖母的语言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对归有光的疼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bc5488e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