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人语言态度研究

时间:2023-04-09 02:22: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双语人语言态度研究

作者:张志英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4



张志英

(山西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双语人语言态度研究的动态,以及双语人对待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态度,旨在研究几种常见的双语人语言态度及其产生的原因。文中所举例证,有的是语言资料中收集,有的是笔者生活中整理的第一手材料。

关键词:双语;语言使用者;语言态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4014102

收稿日期:20130108

作者简介:张志英(1980 ),女,山西榆次人。山西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一、双语人语言态度研究的动态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交往的频繁,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在这种接触中不断的交战、融合。双语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广大的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对其进行了研究。WeLambert1977年针对双语使用者对口语的态度评价进行了“匹配伪装实验”研究,请测试者听同一人用不同语言阅读的录音,然后对阅读者进行人格评价,测试者并不知道他们评价的是同一阅读者。这种实验实际反映的是测试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依据对某种语言的态度来评价使用这种语言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我们可以对双语使用者进行更直观的研究,进而探讨民族文化的不同对双语人语言态度的影响。

二、语言使用者对母语的情感维护

维护母语,更多的是人的一种情感需求,是内心对这种语言带来的背后的文化的不舍。运用同一语言交流的团体内部,对于从记忆起就在使用的语言有着融于血液的复杂情感。他们把是否能讲本族语作为区别“自己人”的一种标志,对于“外来者”会有情感上的排斥。因为在上千年的岁月中,语言在团体内部逐渐形成、演化,渗透在生产、生活、思维中的各个层面。其次,语言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它揭示了本文化中人们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保存了人们在艰苦岁月中同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历史痕迹,沉淀了漫长岁月中人们对本地区文化形成的见解。语言中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词汇和语法,是每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智慧财富。同一语言的使用给身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一种归属感。语言给予人的这种团体归属感,是从出生起便开始相伴的。这种感情复杂而深刻,成为一种团体向心力、凝聚力。

语言感情不仅是一种态度,语言影响人的思维,特有的思维方式会在团体内部形成特有的行为规范准则。老一代人总会无意识地把团体规范和价值观念灌输给下一代人,并使其成为行为准则,以其为荣。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团体、民族,如果其中的哪个成员背弃了这些不成文的团体规则,放弃或不重视本族语言,会被认为是对团体忠诚的背离,会受到来自族群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不是一种明文准则,而是周围人员的一种精神、情感、心理上的冲突,是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那些长期离开团体,又重新回到团体圈的,这种冲突会感受得格外清晰。




人的语言态度是集结在内心的一种恒久、稳定的感情,甚或是一种思维定势,即使因某种原因远离了原来的团体,出于情感倾向,大部分人依然保持着对母语的忠诚。

三、语言使用者放弃母语的态度

放弃母语,也意味着原有团体观念和行为规范在个人意识中淡化。在这种态度中,情感成分很少,更多的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因生存需求,逐渐被社会化的过程,认识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和文化的接触,并且,受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占优势地位的团体的影响,处于劣势地位的团体中的成员会开始接纳新的语言。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人会逐渐改变原本持有的语言习惯和社会价值观念,从而建立更符合所生存环境的语言习惯和社会价值观念。只要有不同语言存在,只要有交流,放弃母语的现象就会存在。

婚姻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联系。两个母语不同的人结合,其实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其中,至少有一方要学习和接受另一方的语言习惯和行为规范,重新再有一个社会化的进程。语言价值观念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幸福感指数。

社会进程中,人总在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生存环境,这当然也包括调整自己使用的语言。母语的交流功用,围绕母语形成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一旦妨碍生存的需求,人们会有意识地倾向于学习新的语种文化。

四、语言使用者对待第二种语言的态度

双语人在面对第二习得语言时,会不自觉地与母语进行比较。如果第二语言对人的社会化进程更有利,更有助于适应环境需求,那么母语团体成员会更积极地接纳第二语言。同时,大多数人也不会放弃母语,仍然从内心眷恋并忠于母语,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特殊情感。例如:国内现在大多数父母教育子女重视英语学习,因为英语在未来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对学习第一手先进资料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母语的忠诚,甚至其背后对国家和民族团体的忠诚。

五、影响语言态度形成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明程度

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和团体的文明发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有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沿用了下来,发展壮大,有的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几乎消失了踪迹。

(二)文化背景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人们思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同一语言使用者内部特有的文化气息。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及评判是非的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异,从而语言态度也相应不同。如果我们对某种文化持

否定批判的态度,是因为我们没有在那种文化的熏染中成长,不具备那种文化的是非评判标准。

(三)人口数量

在一个多种语言频繁接触的环境中,人口数量的多寡也会影响人们选择使用何种语言。如果没有特别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人口数量多的一个团体的语言往往会同化少数人使用


的语言。例如:在厦门闽南语集中的地区,长期在此居住的生意人,为了做生意方便,也会在居住一两年之后,改用闽南语与当地人交流。

(四)年龄

人的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是个不断主动和被动学习的过程。每次社会变革和时代的更替,都会促使人去更新已有的价值观念。孩子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影响最彻底,青年人最快,老年人则相对保守。在同一个社会团体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母语的使用和维护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如今全国普及普通话,只要不是特别封闭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小孩都会讲普通话;可是,即使身处经济中心的一些老人,既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大致看来,年龄越大的人对使用本族(地)语的观念越根深蒂固。

(五)职业

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影响他的语言态度。职业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或者说职业要求他使用某种或某几种语言。例如:一个对外汉语教师一般都会本族语和第二外语;

一个在世界各地经商的人,也会下意识地习得一些常到地区的语言。语言是交流的最基本需求。

(六)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不同的人,其交际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人生活范围很小,限于团体成员内部,母语已足够。而文化程度高的人在精神交流和社会交往上有更多的需求,因此,除了母语之外,他们需要更大范围的共同交际语,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也会抱积极肯定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王莉娅.英汉思维模式与文化差异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张倩.青岛年轻人语言态度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

3]程刚.广西语言态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3.

4]孙晓先.我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30年[N.人民日报,2006,03,30.

5]王远新.语言调查中的语言态度问题[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934acc9d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