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传受关系的变化,请论述这种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时代,新媒介以其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点的勃兴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话语方式的转变。受众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话语权得到了增强,赋权受众建构新的议程。而技术赋权的出现,将掌控在主流媒体精英中的权力被稀释,话语权被重新分配。此外,这种话语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媒介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本文将围绕媒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对此进行具体的叙述。 一、民众权利意识激增与主流媒体权力稀释 用户力量的崛起,离不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赋权,传统大众媒体独享话语权的时代一去不复发,“人人掌握麦克风”的众声喧哗时代来临。不论是英国脱欧事件还是美国大选事件,亦或是江歌案和昆山反杀案,都在向传统精英阶层展示着“草根”的力量,个人议程也可以对主流媒体议程产生影响。虽然很大程度上,网络依然有话语中心的存在,但是从客观条件来看,人人都能在在网络上发声成为了现实,主流媒体不再以上帝视角看待大众,而是主动贴近大众,更加平民化。 二、新兴产业多元发展与传统产业遭受打击 随着网络的普及,随时进入和退出工作场所成为了可能,由于工作而被迫进行的强制性移动得以减少,个体在网络的加持下,具有整合生产资源的能力,传统的批量复制生产逐渐走向分散。由此,“决定市场经济价值的不再是那些头部需求,而是其后面的种类繁多的尾部”。所以,生产在分散化的趋势下又进一步走向了个性化定制,形成如粉丝经济、网红经济、网购活动等“产消合一”的生产分配消费体系,自此,生产和消费分离的传统产业市场,开始被颠覆。 三、网络文化多元并存与主流文化受到冲击 新媒体的低门槛性、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等特点,是推动网络文化多元性的主要力量。技术使用户交流更频繁更多样,在不同的交流形式和符号表征下,形成了以文化边界和风格来界定的网络文化群体,其中的个体不仅需要满足自身诉求,形成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同时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摹仿,从而实现再生产完成网络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后,追求主流文化地位或是跻身于主流文化之中也将是网络文化的一个追求,通过各种低俗化的网络流行语、恶搞表情包、标题党现象等内容,造成过度娱乐化并对现阶段的主流文化造成了消解。 四、社会成员身份认同与认同成型形成对立 随着信息革命掀起浪潮,大众被网络赋权,并且基于共同兴趣开始自下而上寻找中心的自我建构。如“饭圈”的构建所形成的粉丝身份认同,群体成员在持续的互动中通过不断的打榜、应援、控评、反黑等集体行动,明确并且逐渐强化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但与此同时,追寻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一旦某一种认同成型,便会造成人为的对立。目前互联网中存在的技术区隔所造就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了标签化与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身份认同再一次造成了阶层的对立,从而加剧社会的民粹主义思潮,“反智”主义便是典型的代表。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不论是权力主体的变化,还是社会关系的维系,都在启示我们,媒介在如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如同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本身一旦出现,就会深刻改变着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56402cdc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