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社会学基础 第三节 哲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一)皮亚杰理论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1.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是主动地建构内部的心理结构、主动地进行学习的。 2. 皮亚杰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 ——社会建构理论 一批欧洲学者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带入了社会交往的领域,提出了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社会文化背景在儿童的知识建构中起重要作用。 3.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既要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活动在儿童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影响。 (二)维果茨基理论和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1.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建构自己的知识; (2)发展与社会背景不可分离; (3)学习能引导发展; (4)语言在心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 维果茨基理论中三个影响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1)“最近发展区” 所谓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 (3)“心理工具” “心理工具” (Mental Tools)是指能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如各种符号、记号乃至词、语言,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 3.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1)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应该既能适合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2)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使儿童获得成功; (3)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二、精神分析理论与 幼儿园课程和教学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说。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动物性本能,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要求尽快得到满足;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主要是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层,它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当三者协调时,则人格处于健康状态;当三者排挤时,就会产生心理或精神疾病。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1902-1994),德裔美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他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冲突所决定的危机,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危机不断解决的过程。 (二)精神分析理论对幼儿园 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要重视儿童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把精神分析理论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案并不少见,银行街早期教育方案就是其中之一。 三、行为主义理论和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应当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1878-1958)认为,即使象思维这样的高级心理活动也可归结为行为,可用刺激—反应(S—R)理论进行论述。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1904—1990)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要注意对儿童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确认儿童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小步子递进的方式施教,在教学中运用强化手段。 第二节 社会学基础 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一)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社会学研究指出,政治、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 (二)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其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作用。 二、发展和文化适宜性课程的提出 基于对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反思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思考,美国的海韫等人在1996年提出了发展和文化适宜性课程的概念。 发展和文化适宜性课程主张课程既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倡导多元文化。 第三节 哲学基础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 与幼儿园课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f90a9a998fcc22bdd10d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