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疏而不离的人类学 —由《反景入深林》一书说开去 作者:杨璨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2期 前 言 台湾著名人类学者黄应贵教授的《反景入深林》一书对人类学理论的总括始终循着反思文化偏见这条主线,以社会和文化两个本体论维度为依托进行探讨,体现了一个有情怀、有追求的人类学者以学术为志业的真诚和以全人类文化视野为宗旨的宽怀。书里透出来的带着浓浓个人情怀的理论观照,也深深的影响了作为读者的我。也许田野工作的旅程是孤独的,但人类学者却因为受到异文化星系的震撼而不寂寞。理解他者需要破除我执的“疏”,却又不能从全人类大文化视野中“离”去。此谓“疏而不离”。本文从黄应贵教授的《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谈起,结合老师课堂上的讲述,和自己的一些体会,力求作出一篇还算真诚的文章。书本内容众多,笔者才疏学浅,只能有所挑选,有感而发。 人类学的力量 在《反景入深林》一书中,作者黄应贵教授在序里写道,他作为一个非西方文化下成长的人类学者,面对从西方所发展出来的学问,仍然还是无法否认西方人类学的优越性而不可避免地去学习,甚至接受其成果,并受到影响。但这并不表示这接受是没有选择性的,事实上人类学的特色之一就是透过被研究对象的特性反思,提出已有知识理论中的文化偏见,特别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偏见,由已知探讨未知。书中最后一章里,黄教授又提出他的社会实践理想是“如何解答资本主义经济以外的另一种可能”,并为此义无反顾地追寻和实践。 有人说,过去近一百年,人类学家在追问的只有一个问题:人与人究竟是不是一样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五花八门,各门各派主张不同,但大家基本都公认,人类学家要尊重不同于我们的人和文化,才是真正的“自觉”。人类学的前辈大家们树立的理论各不相同,比如英国社会人类学派,马林诺夫斯基注重民族志和田野,拉德克里夫-布朗注重比较社会研究。而美国人类学家更多地注重了民族志和文化意义。总而言之,人类学让我们远离我们,在对别人的看清中产生一种对自己的陌生感,从而在这种陌生感中产生一种客观的认识,“使我们的主观性落在一个他者的世界接受拷问” ,从“疏而不离”中学会理解他人,启迪人生。 社会理论溯源 在人类学学科领域,社会理论三大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理论体系是重要的理论溯源。黄应贵认为,涂尔干的社会理论是最早产生深远影响的,而其中“社会事实”的概念尤为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7e21d1f7ec4afe05a1df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