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鲁贵显的论文关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精要

时间:2023-02-10 08:24: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以下资料的摘录来自于:鲁贵显先生的一篇<沟通——上帝的观察者>



Luhmann的著作虽然是一本接着一本出版﹐但其实是同时进行的。他习惯同时写数本书以及不同的文章﹐所以读者常会在不同的书里看到极类似的概念说明﹐或者在注释里看到相同的参考文献。当然﹐重点不在于类似﹐而是在于这些概念的衔接能力:随着不同的系统、议题﹐Luhmann会使用系统理论的某些概念﹐并以不同的方式衔接起来。因此﹐阅读他的作品最好注意脚注部份﹐其中所引用的文献(尤其是他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参考资料的网络化﹐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是指向其它的文献资料。就此看来﹐我们不妨试着以网络递回的方式理解Luhmann的思想﹐也就是说﹐一本书里是不可能全览任何一个理论概念﹐而必须在不同的著作中将同一个概念的各种衔接方式拼凑起来。关乎的不概念的完整性﹐而是概念的confirmatincondensation G. Spencer Brown的话说就是condensation …–﹐一方面。

Luhmann的某个理论概念出现在不同的论题及脉络中﹐好似它经过历练而维持住了概念的一贯性﹐另一方面﹐这个概念每在一个新的脉络里就有别于之前的用法而呈现出多义性。以此方式理解Luhmann是需要时间与耐心。他的理论也许并不艰涩﹐只是读者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递回性网络。甚至我们还可以更彻底地说﹐系统理论的诸概念是永远不会完整的﹐Luhmann所建立起来的「系统」「观察」「符码」「功能」等等概念与定义﹐在日后由其他系统理论家使用时必然会受到更多的淬练﹐也会变得更多义模糊。



Luhmann对于宗教理解的新颖之处在于﹐以系统理论重新为社会建构了一个重要的关连问题:如何在观察中处理不可观察的事物。



系统理论藉此要表达的是,宗教只有被观察(即被沟通)时才存在,不论它被谁观察。反过来说,科学系统、系统理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观察(即被沟通),被它自己或被其它系统(例如宗教系统)所观察。观察(严格地说是,沟通)之外别无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系统是在观察与被观察,沟通与被沟通时才取得实在。据此,系统理论可以进一步虑及:当它以科学观察宗教之时,也一并会产生出宗教对科学的观察。宗教会以自己的某些区别处理科学识,以及科学对宗教的描述,它会观察神学或宗教社会学,从中得知自己如何地被科学所观察。而哲学社会学则会在宗教对科学的沟通中得知自己是如何地被宗教所观察。系统是在这种不断来回的观察、被观察、对观察的观察建立起自己的复杂性,并且将观察归类成来自它自己或来自其它系统。所以,系统理论在描述系统的观察时,一定得清楚指出:当下的沟通是在哪个系统里进行?又是哪个系统对此沟通进行观察并做出归类?如此方不致于落入半吊子的建构论而草率地宣称,「客观地存在着 …」系统理论永远会问,是谁在观察(沟通)?是谁观察到「客观存在着 …」



系统只有自己制造出只对自己而言有效的元素,并且以元素之间的诸关系选定了稍后能实现的可能元素。社会系统的元素,或者说,最基本的社会性事物,Luhmann称之为沟通。

沟通要作为沟通而存在,一样是靠着区别的运作,即,「讯息」与「告知」之后出现了「理解」时,沟通便完成了。在此我们必须提醒一点:这里并不如一般所假设的,早在系统出现之前就存在着某些元素,它们组成了系统,反而,元素(即沟通)作为一个可以被指认、被运用的元素,是得助于系统使用了「元素 / 关系」「之前 / 之后」及「系统 / 环境」这些区别的运行。元素或沟通只在区别(讯息 / 告知)作出的剎那才出现,并且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它们只能不断地出现与消失,没有恒定可言。我们可以极端地说,社会系统只有靠着不断让沟通出现才能维持自己,另外,沟通也只能认识到沟通,只能针对着沟通中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样是之前的沟通)进行沟通。沟通看不到,也接触不到沟通之外的事物,但是,它可以为自己设立诸如「主体 / 客体」「外在世界 / 认知主体」「善 / 恶」「实然 / 应然」「自由 / 必然」的区别,使自己彷彿是在既予的世界、法则、超验事物之外。对于系统理论而言,沟通就是一种自我生产式、递回式运作:沟通所使用的素材(即沟通中所能指认的存在物)就是它自己先前所制造出来的。也因此可以说,系统中并没有什么东西原本就是讯息、告知或理解,只有在沟通这个形式出现的剎那间才有它们。

当然,人们一般常将系统看成是诸多元素以及元素关系的总和,这种说法往往带着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对象的想象,并且赋予它以恒定的特性,就如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一般。这样的想象或譬喻在说明系统运作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易会有误导的危险。因为,元素或沟通从未一起共时地实现,反而只能藉由「之前 / 之后」这个时间区别让自己起灭,换言之,系统只存在于沟通瞬间的起灭,它不占有空间,也不占有时间的绵延长度。而观察它的系统,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即某个观察者,也同样是在每一瞬间实现着自己的元素,当然,他可以以其它的区别将被观察的系统建构为恒定的,有特定的法则。



一般来说,系统之外的环境是没有运作能力的,它首先只是一个有能力否定系统的对立面。这里的「否定」是指,能为系统带来激扰,这同时也就是说,环境本身必须具备着某种质量,方能激扰系统。能将两者区分开来并维持住区别的是世界Welt世界就是系统与环境两者差异的统一,它没有一条界限可供系统跨越,系统永远无法掌握世界,充其量系统只能在它自己之内想象自己与环境的界 限,并鼓舞自己跨越,但世界终究是不可及的。



现在,如果系统这一边具体规定为社会系统时,那么,环境就不再等于「非社会系统」,而是演化成一个具体的环境:心理系统。这两个系统可以互为彼此的环境,可以激扰着对方,并形成一个世界。但是,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两者能关连起来,甚至能建构起关于对方的存在﹖Luhmann给的答案是意义(Sinn。意义是社会系统与心理系统所共有的媒介。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意义处在外围的直角线。异于神经、细胞、光线、声音等等的所使用的媒介,意义(对于观察者而言)是藉着特有的运作方式 即制造出「现实性 / 潜在性」Aktualität / Potentialität)这个差异 示出一个界域,而且就如同世界一般,是一个潜在运行着的界域,无法被直接观察或否定,因为任何以沟通或思想对意义进行的观察或否定,只能使用意义所提供的素材,因而只会再度启动意义的运作。直角线之所以以虚线表示,是因为它是一个潜藏着的、永远无法被社会与心理运作跨越出去的领域。Spencer Brown将此称之为unwritten cross即,一个区别总依附在某个潜藏的区别之中。



Luhmann的系统理论却是严肃地思考,主体本身如何是有意义的﹖所谓的意义又是对哪个主体而言﹖「有意义 / 无意义的」的区分是否有意义呢﹖意义的承载者本身如何赋予自己意义﹖对Luhmann而言,意义这个媒介并非一个中介工具,也非整合社会与意识的基础,反而只是一个差异(现实性 / 潜在性)。媒介是无法显现出来的,更无法被直接观察,只有透过形式才能使观察者推敲出媒介的存在,即,媒介与形式构成了一组区别:只有区别出形式时,才能辨识出媒介为何物。因此,在某个层次上被视为形式的事物,可能在另一层次上成为媒介。同理,也不存在着形式本身,彷彿可以独立于媒介之外。媒介的存在只是为了使规定性(形式)得以可能。



媒介与形式皆是使用着相同的元素,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前者松散地将诸元素连结起来,而后者则是紧密地连结诸元素。这里极容易浮现的一个问题是,元素从何而来﹖元素并不是一个时间上最初出现的单元,好似它组成了后来的媒介及形式。元素不是本质性的存在物,它只能在媒介与形式区别开来时才得以出现,而且,形式(= 元素之紧密连结)实现时也同时制造了新的元素。这是一个自足的循环。



一个区别在其实现之际只能有一边被标示,同理,「形式 / 媒介」这个区别进行时,只有一边,即形式,被标示出来(在此是指沟通与意识这两个形式)。因此,人们只能看到形式,而无法同时见及媒介。就如同在沙堆中踩上脚印时,人们只能看到脚印这个形式(将沙子紧密结合)而无法同时脚印所在的整片沙堆(将沙子松散结合)或者,一幅画显现出某种形式的同时,线条、明暗、颜色等等便隐退于后。所以,媒介是一种潜在的、无法在形式实现时被一并窥见的条件,它永远是一个不在场者,不存在于当下的存在者。形式必须从它那儿而来,最后又必须再回到它之中。



「媒介 / 形式」这个区别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形式在媒介中出现之后并不会持存固定下来,反而必须在下一刻瓦解,松开原先紧密连结的诸元素,下一个形式则接着再对诸元素进行紧密连结。因此,在媒介中不断地发生着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ae8965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