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的概念批判与理念重构

时间:2023-05-14 04:27: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温特的概念批判与理念重构

作者:英璐薇

来源:《卷宗》2015年第08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亚历山大·温特阐述其建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他认为主权、无政府状态等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不是固有的,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国家的身份和利益也是在国家之间的互动中得以建构的。本文首先就全书的框架对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概述,接着以近代西欧的战争与和平为例评述建构主义对结构现实主义的批判,最后就体系文化思想分析温特对国际关系的理念重构。 1 整体主义的理念主义理论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一部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阐述了建构主义的哲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国际政治中的社会建构,尤其强调了国家施动性、无政府文化和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说明社会共有观念建构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并使这种结构具有动力,温特对结构观念两个维度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将自己的立场定义为整体主义的理念主义理论。 对于结构,温特坚持国际生活本体论的整体主义,这就是为什么书中第二部分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体系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体系文化是固定的,譬如新航路开辟之后,殖民体系逐步形成,所有个体层次的国家都不得不对此做出回应:不是像西欧一样去殖民,就是像印度和中国一样被殖民。这个框架下形成的历史观不会一味地强调清末西欧对中国的侵略的非正义性,因为彼时中国的认知与世界整体的认知存在一个代差,就要为这种观念的不同付出代价。共有知识、物质性因素和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是建构主义的结构三要素,因为每个行为体的三要素各不相同,它们被整体建构的方式也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对于观念,温特在书中第二部分重点强调了它的作用:是观念最初定义了国家的身份和利益等客观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所描述的一系列互动,所以观念不是诸多解释国家行为的概念的一个平行概念,更不是一个残差,而是在源头上产生作用的因子——这也是受到误解最多的部分: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温特的理念主义是弱势的,他承认文化附着于自然,反对强势的建构主义文化无所不在的观点。另一方面,观念的改变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尽管观念本身是主观的,它所创造的东西却是客观的。 2 西欧的战争与和平:温特对沃尔兹的批判

今天的西欧是世界上合作最多的地区之一,而近代史上的西欧却也是战争最多的地区之一。对于战争,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被认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七年战争的背后有着英法之间的较量、普奥争夺德意志地区的霸主的雄心、以及俄罗斯西进和南下与普鲁士产生的冲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些都是对实在的利益的争夺以及权力的占有。但这些对相对利益的争夺无法解释西欧为什么后来会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自由贸易制度、王朝战争……在这些被设定了的规则中人们似乎能隐隐地感觉到观念的作用。国际关系学者的分歧是:国际文化,即观念,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结构现实主义不能够解释西欧结构的变化,而且这种理论明确程度不足,所以很难提出可以证伪的假设,譬如说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国家的战争,但国家利益的概念本身并不清楚,很多近代西欧的战争都是消耗战,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战争的发起者损失也最大,然而现实主义没有明确界定多大的损失会损害利益,所以也很难被驳斥。温特认为,国际结构的构成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国家的身份和利益由国际体系建构而成,他并没有否认国家和国际体系是实在的(本体论)和可知的(认识论)。所以,历史在温特看来比在沃尔兹看来更为重要,因为历史部分地基于他国的真实利益,所以利益分配在建构无政府状态和权力分配的意义方面就具有独立的作用。像俄国和德国一样在历史上常常发动战争的国家更倾向于将这种从外部的获取定义为自己的国家利益,因而值得今天的国家加以警惕。

建构主义不单单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不足,它本身也对国际关系现象给出了解释:观念在多大程度上首先构建了看上去属物质范畴的原因。正因为物质性原因是由观念建构的,所以,如果把观念视为与其他原因因素并列的变量,就不能充分理解观念的作用。这很像是对现实主义的假定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这一个特定时期之内,体系观念是相对固定的,每一个国家都要去适应整体的观念进而定义自己的利益,维持现状的国家在改变现状的体系观念中很难生存,同样,改变现状的国家在维持现状的体系观念中也会受到打压。

因此,在近代争霸的话语体系下,从荷兰、西班牙到英国、法国再到德国,国家不惜发动战争争取更大的权力;而在现代合作的话语体系下,西欧保持和平。 3 走出近代:体系文化的更迭

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温特始终强调理念的作用,他的理念主义不是乌托邦主义,事实上,改变人的观念比改变人的行为更加困难。在各种国际关系理论对国家利益的研究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国家拟人化,假设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具有人的理性或是非理性,也有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利益最终要有一个物质主义基础,这就是人性。将国家当作人有它的局限性,但这却是研究国家观念的基础。

观念的转变极其困难,然而这种转变毕竟是存在的。均势集体安全是相反的概念,前者出现在自私的自助体系中,通过和部分国家结盟对抗势力强大的国家来保障自身的安全;而集体安全则是应对所面临的共同威胁或武力攻击做出的正式的集体承诺。近代,英国坚持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均势政策,而今天却是欧洲集体安全的主要推进者,它的观念由对抗敌人转变为了建立朋友

温特借鉴马丁·怀特和英国学派的语言,把敌意、竞争和友谊的观念主导下的三种结构体系称为霍布斯结构、洛克结构和康德结构。近代国际关系史被霍布斯结构所建构,战争与殖民都是这种结构中的话语方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是建立在洛克结构基础上的,国家由追求相对利益转变为追求绝对利益,因此能进行有效的分工。在他看来,三种体系文化对于国家而言都可以在渐进的三个等级上得以内化,也就是说,形成并坚守一个信念需要一个过程,这类过程可能有快有慢,但始终在发生。

今天的美俄关系和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同样具有核打击能力的俄国(苏联),美国在今天感受到的威胁要小得多。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对美苏关系的重新评估,这之后,冷战以现实主义者无法构想的方式结束了,这似乎替建构主义者阐述了一个道理:改变了冷战的观念,也就改变了冷战的事实。

如果温特用以解释冷战结束的逻辑合理,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日益扩大的国际公共领域可以推动国际体系由今天洛克文化向未来的康德文化转变。 4 结语

建构主义持有进步的历史观,强调社会类别不仅仅是事物,而且也是进程。观念在变化,世界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至少从整体上而言,国际体系是向前发展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阐述了一种颠覆性的理论,为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也就为未来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 注释

[1][]亚历山大.温特著, 秦亚青译.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6-48

[2][]亚历山大.温特著, 秦亚青译.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237 [3][]亚历山大.温特著, 秦亚青译.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167

[4]郑先武. 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J]. 界经济与政治, 2012 1 50

[5][]亚历山大.温特著, 秦亚青译.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47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38edd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