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学术随笔亦文章

时间:2022-12-07 16:3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世事洞明皆学问学术随笔亦文章

作者:王洪鹏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1年第08

学术随笔是学者们就学术研究过程中相关问题所撰写的札记、杂谈,含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火花。它少了几分深奥、严肃,变得灵动、活泼,以闲适轻松、优美隽永的文体记录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奇思妙想,展示学术论文和论著之外的学者们丰富的心灵世界,活跃了文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随笔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不时见诸一些报纸和杂志,一批收集此类文章的图书也陆续出版。

随着科学春天和科普春天的来临,我国科普工作者队伍逐渐壮大,科普期刊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科普研究》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创办于1982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为纪念2011年《科普研究》公开发行5周年,同时也为了回顾和总结以往的工作,更好地记录一些有价值、易读性强的学术随笔,让这些学术随笔在学术历史的长河中再次以鲜活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科普研究》编辑部将近30年来发表的61篇学术随笔进行整理,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61篇学术随笔内容几乎涉及科普的方方面面,比如科普创作、科学传播、科普理论研究、科学博物馆等领域。这些学术随笔有的是学者惊鸿一瞥之下的心得体会,有的是电光石火般的思想闪动,有的则是科普研究的心得和方法。这些学术随笔轻松、活泼,没有艰深的论述,可读性强,对读者有一种亲和力,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它们最关注的并不在科学的内部,而是在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等方面,亦科亦文,文理兼容,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的合金。总之,这些学术随笔在中国科普学术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只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从中也能窥出中国科普学术历史的初步脉络。

做学问的人总要写文章,写文章当然首选学术论文。毋庸讳言,现在的学术论文,名词堆积、冗长空泛,八股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只要大体看看这些千篇一律的学术论文,便不难发现,似曾相识的学术论文那是相当的多。当然,这与学术论文的文体不无关系。有人戏言:学术论文可能只有两个读者,一个是作者自己,一个是编辑,运气好的可能还有第三个,那就是引用者。这话虽然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读者对学术论文兴趣的缺乏。 (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19822011)》的出版其实是一种倡导。倡导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倡导学者们写写学术随笔。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一文中说:科学,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的工作,谁来完成呢?”诚哉斯言,如果没有科学家的摇旗呐喊,科学技术又怎能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得到老百姓的青睐呢?所以,从学者的角度来说,科学文化类学术随笔这一形式也有助于科学家的学术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被大众接受认可,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学术森林里,学术论文好比作为主体的参天大树,但它也应该有科学文化随笔等作为灌木、鲜花、小草等来衬托。学术随笔本来就是古人做学问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方式。到了今天,学者们大多喜欢创建林林总总的理论体系,提出成千上万的概念,学术随笔没能在社会上和读者中形成声势,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学术随笔的萎缩,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专业过于细化、技术至上主义盛行对人们的异化和戕害。要繁荣学术随笔的创作,首先要跨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促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的涌现。我们应该改变那种轻视学术随笔的看法和做法,还学随笔以应有地位,让学术随笔科学文化普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b2caa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