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我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的一首“忧国忧民”之作,作诗时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弃官而去、穷困潦倒的杜甫求告亲友终得以修建一间草堂作为容身之处,却不知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将至,于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后写下脍炙人口的此著。 那么,且抛开郭沫若其人对此诗的评论,历代文人对此诗的看法又是如何? 在曾国藩编选的《十八家诗钞》中对此有所记录——“张曰:沉雄壮阔,奇繁变化,此老独擅。”而在陆时雍所选的《唐诗镜》也说道:“子美七言古诗气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观。力厚,澄之使清;气大,束之使峻:斯尽善矣。”两选两人皆对杜甫此诗加以褒奖,并引为经典,且做下评论的二人分别都是他们所在朝代的文中翘楚,可见世人对杜甫此诗的文笔是多加赞赏的。 郭沫若其人对本诗及杜甫本人的文笔是否有质疑,我不得而知,从直观可见的文字中,不难看出郭沫若其人对杜甫诗作最大的意见莫过于——所谓“民吾同胞,物为吾与”的大同怀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契稷经纶,只是一些士大夫的不着边际的主观臆想而已。 质疑杜甫的诗作是位于地主阶级的文人无病呻吟的主观臆想,这是郭沫若在多个场合中曾经提出过的。现在的人也大多将其此种论调和郭沫若其人在杜甫诞生一千二百周年大会上对杜甫的大加赞赏对比,并列举了毛泽东对杜甫态度的转变,以此来说明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是对毛泽东观点的阿谀奉承。对此观点我不作否认,大抵是本人对其言行的不屑。 且不论郭沫若其人对此诗的评价是否趋炎附势而得,我本人对郭沫若所著的《李白与杜甫》关于李白一部分的观点也是极为推崇,因此我并不会怀疑郭沫若其人的文学鉴赏功力,但针对他在此书中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举批判的行为,我还是要提出一些反驳。 首先,文学一定要有阶级性吗? 此问题梁实秋曾予以讨论并引起轩然大波,也可以看出梁实秋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加以否定的。特别在其文中所提的“我们估量文学的性质与价值,是只就文学作品本身立论,不能连累到作者的阶级和身份。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对于他的创作自然不能说没有影响,可是谁也不能肯定的讲凡无产阶级文学必定是无产阶级的人才能创作。“这一观点,我特别赞成。那么,既然阶级性并不能成为评价一个诗人著作的评判点,那么我对郭沫若在其文中对杜甫阶级性的评价和批判我是全盘予以否定的。 再者,郭沫若对杜甫所著意境的批判是否合理呢? 想来很有趣,历代并不止一人曾经对杜甫思想意境有过批判,其中出彩的有陆游评价杜甫本人的《秋兴》,在陆游此诗中对杜甫忧国忧民,诗文必定批判黑暗现实的举动加以讽刺——“底事杜陵老,时时矜省郎。“而西北大学中文系杜诗研究小组撰写的《论杜甫的世界观――杜甫研究第二章》文章最后认为,"杜甫是一位伟大的人民的诗人。在很大的程度上,他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然而还没有觉悟起来的广大农民的思想意义;他表现了他们的力量和局限,民主、天真的幻想和保守、落后的脚步。另一方面,也由于诗人没有最终地、彻底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所以在他的思想上又保留着统治阶级的偏见,对他的生活与创作,对他的生活与创作,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些观点并说不上有多少的权威和代表性,仅仅是证明了郭沫若其人对杜甫其诗其人思想境界的批判并非是”鸡蛋里挑骨头“。 在我本人来说,在文学作品评价中将阶级思想生搬硬套本来就是一件极为可笑的事情,但世人对文人们思想境界的评价也大多引用“xxx本是贵族/地主/平民/,所以…….“这样的样式。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只能表示我对这样的评价方式的不屑,所以我对郭沫若其人批判杜甫的思想境界依然带有强烈阶级偏见的观点也是极不认同,毕竟郭沫若本人的阶级属性也和杜甫极为相似。 鉴于本人对此两点问题的看法,我对郭沫若在《杜甫与李白》中评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观点不敢苟同。 姓名:郑伟华 班级:13法学四班 学号:2013330114042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6ff857f90f76c660371a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