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3.桃花心木》教案

时间:2022-07-13 11:10:3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着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跟大家聊一聊?

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2.板书课题。交流相关资料(文字、图片),了解桃花心木。

提问: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默读课文,了解“种树”

1)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课件出示:“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2)课文中哪个短语最能说明种树人浇水的特点?(板书:没有规律) 3)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他怎么个没规律?

4)引读4——7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奇怪、疑惑不解的语气。 引读:看到种树人的举动,作者感到奇怪,奇怪的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 更奇怪的是——




从这几个“有时”中,你体会到什么?

2.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吧。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有许多问题,看——

课件出示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它该不会枯萎了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疑问。

3.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谜团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种树人,看他是怎样说的?请大家自由地朗读1213自然段。

4.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了解种树人的用心良苦。

5.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

课件出示——“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6.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件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 )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三、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同学们,学了这一篇课文,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你想到了什么?是否也想针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你的父母或身旁的人说点什么?大家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

四、总结:

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生活的路途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但是只要我们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们就能经得起任何磨难与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五、作业设计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提炼成名言警句。 3.写成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种树人---- 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对我来说很重要,它涉及我的一种教育理念的践行与推进。这些年形形色色的刊物理念充斥了我的头脑,我在不断放弃旧有模式的过程中处处摸索、处处碰壁。眼花缭乱的人才培养理念看起来都很有理,可是,细细追究他可以操作的内核,却又总不免让我们怀疑:几千年扎实沉稳的汉语言内核,渐渐被形式的幌子掏空了。所以,我一直都在做这样的探索,语文教学最根本的,词语的教学放在基础,使文本本身得以回归。这是我所尝试的,文学自身的一种回归的理念。我以为,只有把语文教育放诸在它本身的基础之上,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到它朴实而有价值的自然状态,保持它对文学素养的理解的原生态。这样的实践,我以为,不是在倒行逆施,而是在努力的摸索适合于我的学生,适合于语言自身培养的建设性模式。而且,只有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到它语言与心灵的本位之后,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获得庞大的分母。才能在具体的教育中,帮我们把孩子的基础砸实、打牢,然后,促进他们的飞跃和发展。

另一层面,我以为,语文的回归,并不是放弃“人”的理念,并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如果我们能把与语文教学与之配套的伟人教育、名人教育、形象教育、认识教育,一并地,连同学生对语文的探究与体验,潜化在润物无声中,这,将是素质教育的良性补充。还有,第三个层面,就是语文最终的目的:用好语文

为此,我大量上网,查阅资料,首先实现了自我的提高,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将获取的资料打印了出来,供给学生传看。可是,我总在想,老师的视野如果总在禁锢学生,那么,孩子思维的域就会受阻。所以,我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找到更好的,哪怕是折中的办法,弥补资源供给上这种“一言堂”的“霸权”与不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9635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