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调研课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4-15 06:25: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为什么有时我们课堂中的探究活动都是直奔结论的探究,而根本就看不出他的探究味呢?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其原因如下: 原因一:教材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带来的弊病。且看两个案例教材的安排。A《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直接呈现探究过程、结论和算理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那么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下面的长方体。先看一看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一层摆几排,摆了多少层, 你发现长方形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吗?请学生根据所填的数据归纳出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的弊端,以演绎的方式直接呈现思考的过程和结论,难怪前面的第二位教师在上的过程中有全班无人对操作结果反对的例子,因为有的学生已经提前去预习了课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因此,有时学生通过预习在已知探究过程和结论的情况下就无法真实进入到探求未知结论的情境中去,使得猜想也是假(看来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很矛盾,给不给学生预习呢?比较理想的学生教材应该是“学生用书”它应该以归纳的方式编写,体现学生通过发现、猜想、验证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记录可以反映学生探究思考的水平,这样的“学生用书”才可能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例如这样修改:长方体是不能切割的,我们怎样来探索它的体积公式呢?先猜想一下长方体的体积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呢?我感觉这样一来的话,给学生和老师都有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可以用原有书上创设的活动,也可以有创造性的活动,作为学生来说就更有挑战性,能真正体现让学生象古人一样研究这一思想。B《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活动一定是学生想要的吗?教材先出示百数图,然后出现一个问题:个位是369数学都是3的倍数吗?然后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各用了几颗数珠,再找几个较大的3的倍数,并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我们一

宜城www.leihe.gov.cn iyd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072a1a4431b90d6c85c7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