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论文

时间:2022-07-29 18:25: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缩影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家庭是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的环境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在孩子进入社会大的教育环境后,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小学、中学、大学,当然幼儿园就更能体现这一点了。家访活动是教师们了解幼儿在家情况的最直接途径,是最好的途径,上个学期结束,合肥市教育局开展了“万名教师进万家”的活动,我县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的号召,也深入的开展了这项活动,这也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真正走进孩子的家庭,靠近孩子的心灵。

利用寒假时间,我和我的搭班老师走访了班里部分孩子的家庭,这次活动让我感悟颇深,真的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行为就像镜子反应一样出现在孩子的身上。

仇苗苗小朋友是小班下学期转入我们幼儿园的,才来时孩子的胆子特别小,中午不愿意吃饭睡觉,中午一到半日制孩子父母来接时,她就躁动不安,开始哭闹,这也让她的父母和我们很是揪心。后来了解到,她家庭有三个孩子,上面有个上小学的姐姐,下面有个刚出世没多久的弟弟,她是老二,平时爸爸妈妈一方面要辅导姐姐学习,另一方面要照顾小弟弟,所以对她的关爱要稍微少一点,但是她是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理解家人的幸苦,因此懂事特别早,什么事情都埋在心理不愿意说,觉得委屈了就以哭的形式发泄出来,她是个特别






不自信的孩子,所以我们很想走进她的内心,再加上她是插班生,看着其他孩子都互相认识,玩得很开心,她就更觉得在这里没有安全感,因此表现得很焦虑,后来我们了解情况以后,就觉得必须先让她对幼儿园这个环境有归属感,让她知道我们是友好的,是关注她的。我让班里的小朋友集体认识她,每次活动都鼓励、表扬她,让她建立起自信心来,渐渐的她的表现越来越好,活动也不再怯场了,在班里成为了所有孩子的榜样,但是她的性格任然是问题,在班级的小圈子里很不错,走出去了,就还是不够自信,心理有事了孩子爱哭。这次我们特意去了她家,想通过这个方式跟她的父母好好交流一下。去她家之后,发现她的爸爸妈妈都是那种特别内向的人,因为平时来接孩子时他们的话就不多,包括她的姐姐也是,我们去之后就感觉她有点不自在了,一直低头写作业。这次偶然得知她妈妈生病了,到处求医一直没有结果,在家也不能为孩子做饭、烧洗了,她的情绪特别沮丧,对生活也有失去信心的倾向,还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丧气的话,比如生死的问题,这也让我们了解到,父母的性格、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你积极向上孩子也会乐观开朗,你垂头丧气,孩子也会整天闷闷不乐,因为你们是孩子的天,你们如果晴空万里,孩子也会成长的更加茁壮,所以我们去了,主要是做了孩子妈妈的思想工作,让她对自己、对家庭要有信心,孩子们都看着的。

我们班另一个性格鲜明的小朋友是吴禹炫,他的性格怪到我们所有人都无所适从,因此这次他也是我们家访的重点对象。进班的第一天我们就知道这是个不好应付的“小皇帝”,一大家子送他一个,奶






奶和妈妈临走时,扒在窗户上看得不忍心走,心疼的都在抹眼泪,这样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毕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一个人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但是这种状态持续了好长时间,每次奶奶送来走后都会返回来看几眼,嘱咐我们老师几次,孩子的分离焦虑实在是太严重,哭了好几天。对于有些孩子,有时候需要你的威严去震慑他,可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样只会让他对陌生环境更加恐惧和想逃离。我和杨老师软硬兼施,后来发现对他不能太严厉,稍微严厉一点他就闹着不来幼儿园。上学期他由半日制转为全日制,开始要在这里吃住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既然心理活动这么复杂,不夸张的说,他变得一言不发,整个一学期下来说的话不超过十句,中午不吃饭、不睡觉,以这种方式来反抗家里把他送到幼儿园来吃睡的行为,一到吃饭时两手就塞到口袋,或者抱拳,不拿勺子,一到睡觉时就开始静坐,不愿意到床那边去,不说话,一动他他就开始叫,以前点名他还答到,上学期,整个一学期没有答过一次到,没有回答过一次问题,整天愁眉苦脸,我们跟他跟他父母思想工作都做尽了,根本不起任何效果,我们实在是无计可施。通过这次家访我们也了解到一些情况,他家是组合家庭,爸爸妈妈都三四十岁了,因此这个儿子的到来,让他们一家人都是特别的欣喜,尤其是奶奶,特别惯孩子,吃饭喂,衣服帮着穿,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是全家的焦点,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婆媳之间有分歧,但是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就是“特别的爱”,以致特别有性格。或许是家里人把他送到幼儿园来吃饭睡觉,他觉得家人对他的爱有所折扣,他就以自己的方式来抗议,不吃、不喝、不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82a5f6cc22bcd126ff0c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