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2014级 高一语文学案 姓名 使用时间2016年7月 日 编号 《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编制人 曹新岭 课题 审核人 高一语文组 课标要求 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习目标 1、结合语境,揣摩文中的语句,诵读七律诗。 2、在了解五烈士形象的基础上,结合典故,领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认同作者坚韧斗争的理想主张。 课堂评价 1、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在问题中师生互评。 2、通过当堂测试并完成学习目标2。 预习学案 学生纠错 (教师点拨) 预习检测 预习困惑: 1、 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 (将预习中有 疑问的地方, 可以是字词、 句子的理解, 也可以是文章主动质疑 内容方面的,2、通过圈点勾画,揣摩文中饱含深情词语、句子的含义。 标出来) 例如:课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为什么对“两本书”发了那么多 感叹? 课堂学案 课堂探究 学生笔记 (教师点拨) 一、 五位“优秀的的青年”遇难后,人们有怎样的反应? 请同学们先自(一)阅读思考:当时上海报章的态度有何异同? 己完成然后同 桌或小组讨论 修改。 小结1: (二)研讨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的所作所为 1、速读课文第四部分,概括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有哪些 言行? 2、朗读相关内容, 深入体会鲁迅先生在惊闻五位青年作家遇害后内心 的悲愤之情。 (1)仔细揣摩课文语句“„„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 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全部被枪毙 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依据文本,尝试补写文字中的省略内容。 (2)深情诵读“惯于长夜过春时”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 3、精读相关文段,你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逃走? (1)如何理解“印书的合同是,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 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这句话的意味? (2) 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1 二、研读、揣摩文章第五部分与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明确本文的题 目含义 小结2: (一) 1、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 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2、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 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3、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 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 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 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 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二)先生的“沉重”是否意味着对未来的悲观?全面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 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激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三、 小结 学习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你认为怎样才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真正纪念?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当堂达标 学生笔记 (教师点拨) 有人说,《为了忘却的纪念》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 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小结3: 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2008年5月12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汶川 大地震带给我们无以计数的伤痛,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永远纪念 的东西。请任选一个角度写400字左右的片断,表达你的思考 与纪念。 课后拓展 课后反思 鲁迅的诗——走近先生的内心世界 收获与不足 1、自题小像(1901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 自嘲(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就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3、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题《呐喊》(1933年)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1933年) 4、 亥年残秋偶作(1935年12月5日)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1c4f0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