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3 11:07: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沉与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由此引发思考: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在经历简单的推测,证活动后,让学生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然后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同时他们对于沉和浮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他们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们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他们的推测与实际的观察肯定会发生矛盾,这节课重点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科学探究。科学观察中,期望学生逐步对自己原来所做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轻重一样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科学探究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激发学生研究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五、课前准备:

每组一个水槽,一把小刀、10枚回形针、3块相同大小的小木块、记录表、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小石块、泡沫塑料块。

六、教学过程: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1、引入: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将一个石头放入水中,石头会怎样?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怎样?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小石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小石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八、教学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中尤为重要。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

总之,本课教学中教师坚持以探究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法的提炼、探究材料的选择、科学知识的获得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教师在课堂中就是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再次,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展示探究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探究的思维过程,恰当地利用了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第三,整个课堂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建构的,它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有机融合起来。第四,教师始终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心态,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并且通过评价来进行合理的课堂调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5d1b2a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