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蓬勃的生命活力 作者:王凤桂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0年第06期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鸟的天堂》,属于经典课文,所记叙的是作者巴金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先后两次游览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榕树以及群鸟鸣叫的热闹情景,表达出其对于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文章的主旨为线索,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们精读课文中的语言,结合前、后语段,体会文中那蓬勃而富有生命张力的鸟的天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6-0078-02 对文本实施全面而深入的解读,肯定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高质量对话的重要基础。要想深入解读课文的文本,就应当结合作者创作过程之中的人生经验以及社会环境加以剖析。正是因为有了对于创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才会有更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才能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对文章的含义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让师生们的教学活动以及相互对话变得更加富有情感、更加具有温度和深度。生成应当说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提及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作为应当充满了人性之美的语文教学,必须更加深入地倾听孩子们发出的声音,更加尊重孩子们独有的体验,积极鼓励孩子们展示自身思维所具有的独特性,指导孩子们更加深入地进行阅读、合作与交流,从而让其在课堂上体验到真切的生命活力。 一、分析作者心态,掌握文章主题 虽然《鸟的天堂》是一篇非常纯粹的写景类文章,并无大量的心理、人物方面的描写, 但是作者描写景物的风格与角度,也是作者心态的一种自觉和不自觉投射。对于《鸟的天堂》应当如何理解,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对作者进行全面分析。第一步是要探讨作者巴金先生的生平。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创作时间为1933年,正好是作者在《时代》上连载小说《家》这段时间。所以,可推断出作者在《家》这部作品之中所抒发出来的对于旧式文明具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于新生活充满希冀与向往之情,这就是作者这时最为真实的想法。对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1933年时的中国,外有日本入侵,内有蒋介石的攘共政策。但是,实现大同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国家,依然还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梦想。巴金先生自然也不会例外。当时,他在《旅途随笔》之中的相关南方之行文章中,处处流露出对工人阶级强大力量的赞颂,也可从中发现他对今后社会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信念和热情。正如他在《机器的诗》一文当中所描写的:“在每一台机器之旁,最少站着一位着香云纱衫裤的工厂工人。他们不仅管理着机器,而且还指挥着轮船向前进。看到这些站于机器之旁的工人们昂扬自若的神情,我在心底上生出了满满的感动……就在这一背景之中,显示出了管理着机器的工人们的飒爽英姿。机器在有规律地发出响声。火车则趴在那边,如同一条被人所完全制服的毒蛇。我就在这里看着一切,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诗情。我如同读到了一首美妙的诗。所以,一种喜悦的感情牢牢抓住了我……”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分明是巴金先生对当前新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者的一种由衷的赞美与讴歌。所以,可以让人确信的是,这次广州之行让他从对于原来古旧文化的痛恨与失望,转为在看到新阶级以及新生产方式之后的对改变原有生活的期望,从而提升了让国家强大、推动社会发展的强烈自信心。 由此可见,这棵繁茂而又养育着众多鸟儿的大树,分明是作者对于今后蓬勃而又富有生命活力的未来社会强烈期盼的一种心理投射。因此,当作者由衷地赞美这美丽的南国之树时,不仅是爱上了榕树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更是抒发出其对于今后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鸟的天堂》正是集中讴歌了这棵大榕树所具备的生命活力。所以说,这篇文章充满了朴素的力量感。但是,对小学生们来说,这样抽象而又复杂的社会心理分析,肯定并不适合于其年龄特征。所以自然也不需要作如此复杂的背景方面分析。那么,怎样才能在排除抽象分析的前提下,让小学生们能够体味到作者既深沉、又热烈的情感呢?笔者觉得重点是要在教师全面掌握以上背景知识以后,以文章的主旨为纲要,全面指导学生们进行深入品读,通过前后紧密联系,真正领略作者笔下富有生命活力的“鸟的天堂”的无穷魅力。 二、实施个性改编,提升学习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以《鸟的天堂》为主题,制作一部独特的风光片,从而激发出小学生们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的兴趣与驱动力。首先,让学生们自行选取数个镜头,并指导其依据自身喜爱的形式加以阅读,尤其是要运用自身所喜爱的形式去阅读课文,从而为其个性化改编选择最美丽的镜头。要集体讨论哪些画面是特别美的,是最能代表鸟的天堂的风光的。不仅要学生们进行选择,而且还要其说出选择的原因,并且要读出其他层面上的美。比如,枝叶繁茂的大榕树呈现出来的远景与近景、对大榕树根与叶子所做的特写、全鸟齐鸣与纷飞的美丽景观、画眉鸟如何纵情加以歌唱等。然后,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自行撰写关于这一景点的解说词。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学生们依据自身之理解来组织相应的画面,既可以依据课文所叙述的顺序加以描写,也可依据别的顺序加以描写,或增加,或减少画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确定小组组合类镜头,并依据画面撰写解说词。下一步,再确定风光片的片名,比如,《天堂畅想曲》、《蓬勃的鸟儿王国》……最后,进行编后总结以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这一教学设计方案对问题情境进行了深入创设,指导小学生们在挑选镜头、撰写解说词以及确定风光片片名等联系之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层面实施自主性探索与小组合作,从而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内化以及积累、应用。小学生群体学习的主动性愈来愈高,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全面发挥,其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也能得到更好地培养与开发。学生们在刚开始阅读一篇课文时,一般都很有兴趣,但是在阅读几遍下来之后,尤其是在教师进行讲解之后,其兴趣往往会消失殆尽。这是因为教师们所口述的美景,是难以直接欣赏到的。鉴于审美的主体为学生,所以与其告诉他们文章有多么精彩,还不如积极鼓励与引导其去当好编导,去认真改编文本,并且从审美者的角度去发现与展示,并且给予小学生们更加多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全面跳出文本的制约,用别的方式去感悟与解读文章,不断缩短小学生们和文本间存在的距离,不断深化学生们对文章的认识。长此以往,自然也就能够提升小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们阅读过程中对前后进行密切联系,从而体味到巴金先生作品中鸟飞鸟鸣之动态,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联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介绍的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就能理解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光明之赞颂、对于美好未來之期盼。在这次课之后,教师还可继续引领学生们去学习巴金先生的其他散文作品,还可观看依据巴金先生创作的小说所改编的相关影视剧。这样一来,就能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促使学生们对于作者加以关注,对其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们学会从整体上来看待文学作品,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责编 韦淑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5e5ece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