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措并举扎实推进共青团改革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共青团》 2019年第2期 坚持方向正确、导向明确,制度谋划推进改革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团中央关于共青团改革的部署精神,认真对照并逐项落实市委对宁波共青团改革的具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推进,确保宁波共青团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系统有序推进。 锚定改革方案,落细落实举措。以市委名义下发《宁波市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形成以全市共青团改革方案为主干,中学、高校共青团与学联、少先队改革方案为补充的改革项目体系,制定了团市委改革实施方案责任分解表和推进任务清单。目前,36 项任务已完成33 项,完成率91.7%。 制定履职规则,形成制度安排。制定了《团市委挂职兼职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规则(试行)》《共青团宁波市委常委会工作规则(试行)》《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宁波市代表大会代表履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使改革成效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加强基层指导,确保同频共振。指导各区县(市)团委出台共青团改革相关配套制度,以团市委党组会形式集中研究各区县(市)共青团改革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实现全市共青团改革推进“步调统一”。 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有效,科学优化机构设置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市委以市十八次团代会召开为契机,顺利完成了领导班子、机关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等的机构设置和结构优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领导机构的广泛性代表性显著增强。一是通过换届配齐团市委挂兼职书记,增配了1 名挂职副书记、3 名兼职副书记。二是显著提升代表和委员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市十八次团代会代表中基层一线青年比例达91.75%,团市委第十八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委中基层一线青年比例分别达69.1% 和46.15%。 团委机关部门设置更加适应时代要求。这次机关部门改革,我们不是简单地做加减法,而是重在根据时代发展和青年变化调整职能、理顺机制、提高效率。去年初,根据市编办对团市委“三定”方案批复精神,重新调整确定了团市委机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形成了“机关常设部门+ 重点工作项目组”的工作结构,目前团市委机关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联络部(青联秘书处)、青年发展部(市直属机关团工委)、学少部(学联秘书处)、青少年社会参与和权益维护部等7 个职能部室,全媒体中心、创业创新、婚恋交友等3个重点工作项目组。经过调整优化,团市委机关调查研究、服务基层、引导青年和网上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突出,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团鄞州区委深化重点工作项目部建设,将五大重点工作项目部登记注册为独立的民非企业或社团组织,采用全职、挂职、兼职方式招募人员。 有序推进下属事业单位改革。经市编办批复同意,在市青少年宫增挂宁波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牌子,增加“做好全市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日常管理运行工作”的职责并相应设立了内设机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市青少年宫(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已完成内设机构的调整和全员轮岗,准备启动中层干部选拔工作。 坚持扁平开放、亲近亲和,创新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建立“1+100”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即每名专职、挂职团干部经常性联系100 名左右不同领域团员青年,直接服务和引导普通青年,特点是“直接联系”,手段是“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普通青年和团干部可以随时双向交流沟通。团市委还创设了“大脚掌走基层 青小队破难题”专项行动这一载体,各级团干部组建“大脚掌”小分队,通过主题访谈夜、青小队面对面等活动深入城乡社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领域, 面向青少年直接开展工作。去年以来,已有 1143 名团干部走访了4811 名青年,收集2218 个问题,帮助解决959 个问题。为扩大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覆盖面,在乡镇、街道以下层面,全面推行“乡镇(街道)团(工)委委员联系村(社区)团干部——村(社区)团干部联系辖区内青年骨干——辖区内青年骨干联系普通青年”的“三联工作制”,进一步加大了直接联系一线青年的广度和力度。 创新共青团工作考评方式。在原先单一的团内考核基础上,增加党政领导评价、社会评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年评价(聘请社会调查公司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评测),形成“党政评价+ 团内评价+ 社会评价+青年评价”的“四位一体”宁波共青团工作考核评测体系。创新开展“向团员青年报告”宁波共青团工作述职评议会,安排区县(市)团委书记和团市委机关部门代表对年度工作进行述职,邀请市委组织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青年代表进行现场评议,并进行了网络直播和网上投票打分,网上收看人数达25 万余人次。团奉化区委实施“愿景蓄力法”,邀请团代表调研青年需求形成工作项目,在换届大会上票选出要实施的重点工作项目。团象山县委广泛开展“青年说事”活动,通过“联说评帮”的形式有效联系、了解、帮助基层青年。 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调查研究。与市社科联合作,共同成立宁波市青年工作研究基地,完善重点课题立项制、团干部课题领办制,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更加全面掌握青年群体新特点,更加科学研判青年工作新趋势,有效把准青年脉搏。 多途径增强基层工作力量。通过区域化团建、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乡镇(街道)团(工)委班子后备人选培养等形式,大力推动基层选配编制外团干部,乡镇(街道)普遍形成了9—21 人的委员会, 建立了团干部后备人选库,切实增强了基层工作力量。改革以来,各地也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不少符合自身实际、切实有效的好制度好办法,如团慈溪市委联合组织部建立团干部竞争比选制度,在全市优秀青年中竞争比选产生乡镇(街道)团(工)委负责人和团市委中层干部。团海曙区委与区委组织部沟通,对基层团干部适当放宽任职年限要求,把团的岗位变成年轻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团宁海县委为84 个团组织薄弱村(社区)选派“团支部第一书记”,有效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被主流团属媒体重点报道。 打造“团干部+ 青少年事务社工+ 志愿者”团青工作力量体系。联合市财政局、民政局下发《宁波市关于做好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方案》,目前已在鄞州启动试点。团北仑区委建立机关工作志愿者制度,社会化招募来自于志愿者团队、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的青年领袖30 余名,成为团工作的“青春合伙人”。团江北区委还积极通过“发包”政府购买项目等方式联系凝聚青年社会组织,丰富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形式。 坚持齐头并进、全面协同,统筹推进各区域各领域改革 区县(市)共青团改革全部启动。10 个区县(市)的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已全部经由区县(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各区县(市)团委根据改革方案,形成任务分解清单和工作推进表,持续深化和推进共青团改革。到目前为止,10 个区县(市)团委已配备挂兼职干部38 名,其中挂职干部21人,兼职干部17 人。区县(市)团的委员会中基层一线团员代表比例也进一步增加。 以市青联换届为契机推动青联改革。贯彻《浙江省青联改革方案》精神,去年7 月宁波市青联换届时,大幅压缩了委员中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和演艺人员的比例,积极吸纳新媒体从业人员、青年社会组织骨干、留学归国青年、自由职业者等群体中的青年代表,尤其注意提高工人、农民、农民工和服务业一线劳动者的青联委员数量。换届后,基层和一线的代表比例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中的比例分别提高到75% 和70%,超过规定要求2 个百分点。同时按照全国青联和省青联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要求,先后组织召开青联改革工作报告会、座谈会,就改革精神进行专题辅导和研讨,对区县(市)青联改革工作明确要求、加强指导。 学联、少先队和高校、中学共青团改革稳步推进。根据上级组织改革精神,广泛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积极与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沟通,目前已出台全市学联、少先队和高校、中学共青团改革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2c53ec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