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没有伞的孩子 ——听王林波老师讲座有感 白柳镇中心学校 袁文丽 2013年6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中小学名师“大篷车”活动,认真聆听了陕师大附小王林波老师的精彩作课以及讲座,我被深深震撼了,同样是一线教师,为什么王老师能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教育论文并出版成集,为什么他能从一节课,一个电视节目,一个生活用品中挖掘出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呢?这就源于他的一句话:“我是一个没有伞的孩子,没有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我仿佛看到王老师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探索着、思考着、实践着…… 我看见了他全新的教学和理念。他倡导不同的课要有新意,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课文的亮点,要有自己的思考,让你这一课独一无二。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散文,他在教学中抓住德国人爱花这一主线,让学生品读相关句子,看似散乱无章,实则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我看见了他朴实无华的课堂。 首先是他教学目标确定的实在可行。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宜繁杂,要依据教材、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要明确、集中,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让学生在生动且从容的学习中踏实发展。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王老师选择了第一课时,从学习生字、整体初步感知、到精读第1~3段,把第四自然段的学习留到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符合我们平时的教学,让我们眼前一亮:哎呀,平时我们就是这样的。 其次,他选择了实用的教学方法。他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让最简单的朗读和感悟促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我明白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言语感受这种美,言语时间活动的过程不能忽略。如果不是必要,只是为点缀而用,那就是喧宾夺主,占用了学生研读文本的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剥夺了学生享受语文的权利。 我看到了他教学的精细。除了精细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和品读德国人爱花的句子之外,他还重视写字教学。《课标》中明确地对各个年段提出了写字教学的要求。但往往被我们忽视,特别是在高年段的教学。王老师以身示范在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跟着一起书空板书。在指导学生学习写生字时,亲自范写,讲清笔画。因为他们都知道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能领略到书写汉字的韵律美和汉字的结构美。 我看到了他引导下活跃的思维、活泼的课堂。整堂课都是“活”灵“活”现的。这种“活”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更是学生个性的鲜活,均得益于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激励。在理解“莞尔一笑”这个词时他分别找男生、女生做“莞尔一笑”,然后对男生说:“你这个宇宙间第二美男子也笑的不美,因为莞尔一笑是描写女子的笑。”他运用风趣幽默、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促使学生在亲历体验、亲为探究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发展了个性,提升了素养。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课件,没有目不暇接的活动,只有书声朗朗的课堂,只有静静思考的课堂,只有笔声刷刷的课堂。这就是王林波老师作课留给我的整体印象。 我想,王老师做了一个没有伞的孩子,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奔跑着,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细微处记录点滴,即使雨中的道路崎岖,他都奋力向前,所以早早的到达目的地。而再看看我们,大多数教师却选择做一个打伞的孩子,在雨中悠然惬意,一边走一边欣赏雨中的风景,甚至驻足观望,我们打着伞却在雨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老师常感叹:教几年级就成了几年级的水平,这正是我们许多教师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真实写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不喜欢读书,不喜欢教学研究,甚至写的论文都是东拼西凑,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让我们做没有伞的孩子吧!在雨中努力的奔跑,即使雨水迷蒙双眼,即使浑身湿透举步维艰,但身后却会溅起一串串美丽的雨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2c105ee518964bcf847c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