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两则》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4-02-20 07:4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坛经〉两则》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坛经》的语言是早期的白话文,在句式和一些词语的意义上与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有所不同,要注意比较、积累。如“住”“即”“当”等。

二、领悟“不立文字”“以心传心”“顿悟”“直指人心”等禅宗教义,批判的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三、佛教教义为难点,可稍做点提示即可。 教学方法: ---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佛理小故事: 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 / 3








二、文化背景 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1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2、佛教的发展。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3、佛教的鼎盛。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谐一致。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它们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在这过程中禅宗渐取代其他各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4、佛教的衰落。明清以后,佛教愈趋衰落。 三、师生探讨:整体把握课文《坛经》 1、读顺、读通、读懂课文。 2、原文:慧能受法

内容理解: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教诲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的顿悟的修行方法。佛法传完后,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迅速离开此地。表现了弘忍法师的谨慎。

3、原文:南能北秀

内容理解:南能北秀的划分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达到觉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慢慢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四、问题探究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1b39b8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