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戊戌变法 ——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 (2011年10月教学活动月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第一目:维新变法的背景,变法开始的序幕——公车上书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第二目: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及其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梁启超的言论,使学生自主掌握维新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2)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3)通过对光绪帝四道诏令的释疑,培养学生参与历史,质疑历史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广度和深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渗透法制教育:维新变法中提倡开放言论,无疑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极大否定,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图片,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显示漫画《时局图》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戊戌变法运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变法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这是戊戌变法的导火索 。 学生介绍 维新人物一康有为、梁启超 : 当爱国人士得知《马关条约》的内容后,义愤填膺,康有为、梁启超赶忙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公车上书”。 二. 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康、粱) 1 “公车上书”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回答) “公车上书”的意义(板书)这次上书事件,虽然由于清廷内部守旧派的阻挠而没有成功,“公车上书”没有到达光绪帝手中,但影响却很大。为什么呢? 康有为在上书中提出“迁都”、“练兵”、“拒和”、“变法”等主张,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作用,对冲破封建旧体制有着积极的作用。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公车上书” 没有成功,但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有没有放弃自己寻求救国之路的努力呢?(学生回答)既然没有,那么在这段时期不屈不挠的维新人士为继续宣传改革思想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概括一下。 生:(在教师学生找出要点:①第一个大活动是创办报纸: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当时上海的《时务报》的发行非常广泛。②还组织学会,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创办学堂等。 1897年,德国又强占胶州湾,为此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救国的惟一途径就是变法。1898年1月,光绪皇帝想传旨召见康有为。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传话、考问。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光绪帝名载湉,是慈禧太后的姨侄;他被选定继位时才四岁,实权掌握在太后之手。光绪皇帝成年以后,很想摆脱太后的束缚,而有一番作为。光绪皇帝对康有为上书所痛陈,再不及时变法、国将不国的言词,深受震动;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 三. 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898年6月11日(旧历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下「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具体内容在课本上以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颁布的新法 类别影响 改革政府机构,栽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 政治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分子参与政权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传播新思想 训练新式军队 军事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我国宪法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其首条就庄严声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十分广泛,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各种语言表述思想和观点的自由。言论自由是否充分,是封建专制和现代民主的一个重大区别,维新变法中提倡开放言论,无疑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极大否定,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学生回答。①会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②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 (过渡)由于新政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党的利益,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会甘心把权力拱手相让吗?生:不会!师:对。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一场腥风血雨就要来了 。 四. 失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在变法日益威胁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派的利益时,慈禧太后也就加快了反动的步伐,她强迫光绪帝连下三道诏谕,逼走了翁同龢,夺回了任官大权。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军权。在百日维新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旧党就做好了有朝一日发动政变的部署与准备了。 荣禄任职直隶总督不久,就把军队调到北京外围待命兵变。社会上并传言说,太后和荣禄要藉九月份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机会,乘机将他废黜,另立新君。 于是光绪皇帝密诏康有为、谭嗣同商量对策。维新派把希望孤注一掷地寄托在荣禄的部下袁世凯身上。九月中旬,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他诛杀荣禄,保护光绪皇帝,对慈禧太后「兵谏」。不料,袁世凯表面上答应, 第二天就去天津向荣禄告密。 1898年 9月21日,慈禧太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第三度临朝听政。接着,她又做了两件事,惩治她的政敌,推翻新政。康有为、梁启超事先得到外人帮助,逃往英、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还有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捕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政变发生后,新政措施除了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全部都被取消,戊戌变法失败了。 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失败的原因⑴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⑵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⑶主观上:维新派力量弱小。 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 性质、意义 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①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②经济: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进步性。 ③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觉醒④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⑤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a49080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