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生给古诗拟对联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教学生给古诗拟对联 作者:刘勇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3期 在教读古代诗歌时,我除了让学生诵读、默写、解译、赏析外,还尝试教学生给诗歌拟对联,即高度概括诗歌的叙事与写景,正面点化诗歌的议论与抒情,形成一副押韵或不押韵的两句诗化的对联。原诗五言对联就拟成五言,原诗七言对联就拟成七言,从而让古代诗歌由“高不可攀”变得踮脚可触。课堂上,教师层层铺设,营造诗与歌的氛围,引发学生学诗的兴味与写诗的潜能;学生则兴味盎然,乐此不疲,在斟字酌句的过程中学会了遣词造句、凝练语言。 模仿套格式 根据诗歌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我给学生拟定的对联格式是“……图(景),……情(心)”。古代诗歌常常借亮丽美景抒发愉悦之情,借暗淡之景抒发抑郁之情,写黯淡之事表忧愁之心,托象征之物言胸中之志。因此,浓缩诗歌的写景、叙事和状物,将“……图(景)”作为上联,然后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跟上一句“……情(心)”作为下联,便大功告成。 如在学习王绩的《野望》(部编版初中《语文》,例文下同)一诗时,我除了启发学生找出律诗首联点题、颔联与颈联写景叙事、尾联议论抒情的一般写作规律以外,让学生通过字面意勾勒画面形象,想象出画面的主体是一位风中零乱的诗人,于薄暮中望山、望人、望秋色,山晖人归秋萧瑟;可是诗人相顾无识、徙倚无依,便陡增采食野菜、隐居不仕的心酸,然后根据记叙的要素,提炼出“薄暮野望图,采薇归隐情”这副对联。这当然是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诸如“秋色牧归图,隐居不仕情’‘山树人相望,孤寂落寞情’‘人生地不熟,惆怅孤寂情’‘山野放眼望,何处是家乡’‘徙倚山野图,长歌当哭情”等众多对联词句中挑选、组合而成的,是课堂智慧的结晶,是预设与生成的结果。学生非常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除了工整地记录在课本上外,甚至在背诵课文时,也把这两句对联同时背诵出来。我想,通过一个或两个、三个遗忘周期的再复习,学生会永久记住这副对联,甚至就算他们忘记了诗歌本身,也会慢慢地牵扯出诗歌所描绘的种种景物,进而与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根据这种“模仿套格式”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为许多诗歌拟出了佳联,如:崔颢《黄鹤楼》——历历萋萋黄鹤楼,游子吊古伤今情;王维《使至塞上》——雄浑奇丽景,慷慨悲壮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半轮月秋图,一江思君情;杜甫《望岳》——雄奇泰山图,积极进取心等。 提取关键词 要为诗歌拟对联,提取诗歌中的关键词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通过准确提取、重新组合关键词,展示诗歌的本来面目.浓缩成八字、十字或十四字,撷取诗歌之精华,使画面更鲜艳,情感更丰满。这需要精准的眼力、高度的概括力和形象的表达力,能够点石成金、画龙点睛,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写景叙事画面感强、层次多的诗歌。例如,我在教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根据作者的移步换景,让学生分小组列举所描绘的动物——莺、燕,植物——花、草、树,景物——水、云、白沙堤,找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最爱,然后重新组合语言,很快学生就做出了“莺争燕啄花草迷,最爱钱塘白沙堤”这样一副动静结合的对联,押了原诗的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不是那种严对,但顺口溜似的宽对也实属难能可贵了。对联出炉之时,学生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课堂上形成的这类对联还有很多。比如,刘桢《赠从弟(其二)》—松柏罹凝寒,端正知本性;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漫天飞,才思留恋暮春情;赵师秀《约客》—雨夜蛙鸣过夜半,有约不来敲灯花;杜牧《泊秦淮》—夜泊秦淮烟月景,商女亡国忧愤情。 点化抒情点 利用“点化抒情点”的方法给诗歌拟对联,其实是有点难度的。当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时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时候,利用象征物暗含象征义的时候,就必须深入诗面,透过字里行间,挖掘出诗歌的本真意义,展现诗人的写作意图。这就需要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全面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作品特点,把握诗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脉搏,明确写作意图,不能曲解更不能误解了诗人的“良苦用心”。特别是富含哲思的哲理诗,更需要师生或生生的合作探究,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猜透作者的“心思”,从而点化出诗人的“伤心经行处”。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在前两句叙写自己辞官离京的过程、以“白日斜”与“天涯”两个短语映衬“浩荡离愁”的基础上,后两句便以“落红”自喻,移情于物,融入议论,甘愿牺牲自我化作护花使者,意在表达自己虽远离京城,依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宽阔胸襟和奉献精神。怎样点化这个抒情点呢?我启发学生透过比喻句的表面,找到本体,找出本义,进行正面点化。在各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很快学生便拟出了“落红有情化春泥,不甘沉沦家国情”的好对。 在教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时,学生依次说出了“仍怜’‘依恋’‘留恋’‘暗恋”等词语,我继而在用词必须准确方面给以引导。一是“仍怜”是“仍然喜爱”的意思,是原诗用词,必须点而化之,最好不用;二是李白已经离开家乡蜀地四川,为自己送别,用“依恋’‘留恋”在距离感上切近,不属实;“暗恋”一词不符合李白“万里送行舟”的浪漫主义情怀。此时,学生在比较辨析的基础上,脱口而出“爱恋”,最后拟出了“雄奇大江流,爱恋故乡水”,大气磅礴地表达出诗人喜悦昂扬的激情。 诗贵曲折不平、含蓄委婉,点化这类诗歌是最富有情趣的课堂环节,学生都跃跃欲试。“看谁拟得准确,有文采,有诗歌味?”我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用鼓励、启迪、欣赏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课堂上拟出的好联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庭中有奇树》——折枝送荣华,未达增相思;曹操《龟虽寿》——龟蛇犹死,壮怀激烈;曹植《梁甫行》——柴门依山林,悲情激愤心;陆游《游山西村》——农家淳朴漾古风,热情好客神往情;王安石《登飞来峰》_一身在高层透浮云,革新变法大无畏;李商隐《贾生》——皇上虚心问鬼神,托古讽今借贾生;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山外有山难外难,人生坦途有万险。 如今,给古诗拟对联已成为学生的兴趣之所在,一发而不可收。有次学生建议:“老师,我们给文言文也写一副对联吧?”我说:“好啊,试试!”于是,我们学过的几篇文言文也都有了“招牌”对联。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一竹柏月夜处处有,但少闲人共你我;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绝,名利官场忘于斯。不仅如此,在一次上郦道元的《山峡》公开课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当堂预设与生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来展示“三峡之美”:峡长山高不见日,沿溯阻绝夏襄陵。清荣峻茂春冬时,秋来猿啸肃杀清。学生的表现令我欣喜,也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赞誉。我想,这也正印证了给古诗拟对联的相关练习在学生文学和文化素养提升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训练学生写诗、写对联,无疑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现在,我班每周按小组轮流进行的诗词推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推荐人像小老师一样对诗词进行讲解、赏析,同学们诵读,抄写积累,阅读课上评价、评奖,学生热情高涨。“每周读诗三两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老师平仄抑扬,学生顿挫成诗。”在给古诗文拟对联的道路上,我们将且行且懂珍惜,渐行渐入佳境。因为我们坚信,语文不只有眼前的试卷,更有诗与远方的田野!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洪绪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3a68cc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