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1)

时间:2023-11-23 20:18: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上存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水平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很多教育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不过,因为主体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实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很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之先导。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到人文社会科学中,必然影响和促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学,也必然如此。随着哲学主体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首先回顾一下哲学主体性的历史演变。自古至今,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历史过程。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近代哲学是理解论哲学,建立于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主体性哲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第一、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人的生存本质问题。主体性哲学将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导致唯我

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导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第 二、作为主体性哲学的理解论哲学,局限于理解论,仅仅注重主客体关系,忽视本体论,忽视存有的更本质方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人们在现代条件下扬弃了主体性哲学而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有被认为是主体间的存有,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主体间性哲学因时代需要而产生,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下面分析主体间性的意义。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渗透到主体教育理论之中,主体性教育必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从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并非哲学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主教育思想的自然发展。从中心论主体——主导论,从双主体论主体间性论,主体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中,双主体既是这个辩证发展过程的中介,又是这个辩证发展的关键。从双主体互主体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自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深化了人们关于教育本质和教育过程的理解。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传统教育派将目光集中于教师的教育行为,现代教育派将目光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两者都失之偏颇。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注重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深刻理解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就准确把握了教育的活动过程。

其次,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持续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所在。既然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教育活动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9f7752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