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练习,都是教师在课前安排好的,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无论喜欢与否都要参加,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教的累,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差。 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纠正以教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到主动的、动态的学习。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一、 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唯一主体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运动实践主体的独立自主性,使学生主体的地位得以实现。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发展,树立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营造一个宽松、自主、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我们应该考虑到他们的需求,然而,目前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成人化的,竞技性较强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会有不同的需求。例如,一、二年级学生喜欢“丢手帕”“捉迷藏”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同学开始喜欢舞蹈,男同学就越来越喜欢充满竞争的球类运动。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三、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放”,这里的“放”不是指“放羊”式教学,而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锻炼的机会,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练习跑的教学中,学生除了在老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我还让学生分散 进行练习,对体质好、耐力久的学生,跑的距离长一些,培养他的耐力;对于爆发力强的学生,可跑短一些,注重动作细节,激发他的爆发力。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及时进行表扬,也做到了对学生因材施教。 四、 互帮互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引领作用 学生的智力高低不一,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些领悟力好的学生,老师略作讲解,他就能掌握要领;有些领悟力欠缺的学生,老师再怎么讲解,他就是做不到位。这时老师就可以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如教学跳的练习中,我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学生集中练习,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分组时让学生好、中、差搭配,这时学得好的学生就可以教学得差的学生。这样学生教的认真,学的开心,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教师只要巡视,并适当指导就行。 五、 学会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创新能力应从小培养,体育课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学生唯师是从的思想,淡化权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课堂才显得更有活力。如有一次在跳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在准备活动中使用了跳绳,我就让学生分组用跳绳摆出他们喜欢的形状练习跳。这下可好,学生摆出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竟然摆出了三级跳的样式。由于是学生自己摆的,练习起来更加起劲,兴趣十足。 六、 科学评价,充分维护学生主体意识 搞好体育教学评价,是维持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注重口头评价,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鼓励。新的课程标准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把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与学生间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扬合作精神,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体育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小主人,体育教学才能优质高效,达到“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c7b1f0c2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