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柳古运河守陡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振兴 作者:何秋萍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2期 桂柳古运河具有1320 多年历史的“南渠”,曾承载着广西桂林、柳州两地的水运交通,因河运而生的陡夫职业,陡夫携家眷长期在河边守陡,形成了沿河分布的守陡村落。随着古运河的休运,守陡的历史文化逐渐被人淡忘。随着桂柳古运河修复项目的启动,陡门、守陡人开始回到人们视野,而当下守陡古村落建设中,却遗失了自身的历史文化源头。 1 守陡村落 历史中桂柳古运河的河道并不宽敞,常年的水位差变化较大,为了保证水运航线的正常运行,在运河中水位落差大、河床狭窄处设置陡门构造,有陡门的地方都会配有服务陡门的人,称为陡夫。陡夫守着陡门,当有船体经过陡门时,负责关陡门蓄水,等到水位线达到需要的位置时,将陡门打开,船只顺着水流通过,有时陡夫还要负责推船。在旺季陡夫需要长期守在陡门边,船只多时,还要带上全家老小一起推船,陡夫临时的居住点就发展成为守陡村落。桂柳古运河陡夫身份主要有2种,一种是百姓守陡,一种是军队守陡,最后这部分群体及其后代留在了陡门附近,近而形成了守陡村落。 刘家村为桂柳古运河最早的守陡村落,是刘姓两兄弟为了守陡而发展起来的村落。调研中,据村民介绍,刘姓兄弟约在1587年左右,从江西省吉安府刘家庄迁移到运河边进行守陡。后来刘氏后人子孙繁衍,又逐步发展出了社公岭村、竹园村、莫家村、鱼梁头村等守陡村落。社公岭村位于古运河社公陡附近,又名东陡门村,可见当年村民与陡门关系密切。村民为守陡夫的后人,竹园村是守陡村落中起源较早的村落,村内居民多数为守陡人,最早只有三兄弟守陡,以村前有茂密的竹子资源而命名为竹园村。 2 守陡村落文化 守陡村落的产生源于桂柳古运河的兴起,运河水运需要陡门收集河水,便于推舟前行,而陡门需要陡夫提供人力服务。陡夫有百姓与军队之分,航运的兴盛需要大量的陡夫驻守,因而演变成为守陡聚落,因此,守陡村落文化包含运河文化、陡门文化、守陡文化3部分。 2.1 运河文化 桂柳古运河近域连通桂柳两地,远域衔接湖南、广西、广东3省的水路沟通。历史中的守陡村落依附运河而生,运河的兴衰与守陡村落息息相关,古村落内分布有许多运河文化元素,如社公岭的社公石像、各家世代相传的航运工具等,都见证了村落与古运河紧密的关系。桂柳运河河道狭窄,线路多弯道,且自然岩石众多。因此,形成了常年河水水位高差变化大,航运难度高,外地船只经过需要本地熟手帮忙渡运的运河特点,正是运河的这些特殊性催生了守陡村落的产生、兴盛。 2.2 陡门文化 陡门是一种设置在河水湍急,具有较陡水面落差的河段,类似一道水门,便于将水围在上游,可提高上游水位与水量,保证船只在河床落差面较大的地方能安全通过。尤其是枯水期时,在陡门开启时,还可以增加下游的水量,如同一个调节器,设置在河床中,部分书籍中也称“陡门”为“斗门”。陡门文化是守陡古村落环境中最突出的文化,古代陡门遗留到现代保存完好的已经不多,相比起素有“北渠”之称的兴安灵渠,灵渠是人工修建的陡门,然而桂柳古运河的陡门是利用古运河河床自然裸石形成的陡门,与灵渠的陡门有本质区别。桂柳古运河的陡门所形成的景观更为自然,尺度较小巧,与山水契合度更高。 2.3 守陡文化 陡门的存在产生了陡夫,陡夫一年四季常年守在陡门边,为过往的船只提供劳务,由此形成了桂柳古运河的守陡文化。历史中穿蓑衣、戴斗笠的陡夫守立在陡门旁的形象,逐步发展成为社公人物的造型来源。社公是守陡村落用于镇守陡门、运河的神仙,这份神灵崇敬文化的形成源于生活,而利于生活是守陡文化的一种实体体现。古运河水运的兴盛,陡夫数量的增加,长年累月的驻守,陡夫的家属逐渐在陡门旁形成居住地,后又慢慢形成守陡的村落,世代居住在此。这种由陡门发展成为聚落的演变文化,见证了古运河航运的兴盛,当下这些曾经肩负历史守陡的村落依旧存在,可通过振兴守陡文化促进古村落的文化振兴。 3 守陡古村落文化保护与振兴策略 守陡古村落的振兴首先急需开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是保证文化延续的基础,与时俱进是振兴的必要条件,具体的保护与振兴策略如下: 3.1 定位:修复生态环境,完成运河转型发展 古运河航运早已停航许久,运河河道因为长期的淤泥囤积而变得狭窄,部分河段的水质也是浑浊不清。在调研中发现现在守陡村落居民除了到河里捞些螺蛳、河蚌、鱼虾等水产品,已经很少再运用河流,各家各户曾经水运的船舟也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振兴村落文化,首先要进行古运河的生态修复,将运河单纯的航运功能向复合型转型发展。复合型功能不仅可以给运河带来新的生机,更是给守陡村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复合型功能包含:运河湿地公园建设、历史陡门主题科普基地、运河守陡古村落文化线路打造、运河水上绿道开发、守陡古村落特色民宿营造等。将守陡村落与古运河的发展灵活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完成古为今用的转型。 3.2 特色:突显历史陡门,展现陡门水石景观 桂柳古运河的历史陡门区别于“北渠”灵渠的陡门构造,桂柳古运河的历史陡门修建在天然的河流岩石上,利用自然河石作为结构支撑,部分陡门还直接利用竖立的河石作为闸门的支撑,形成了自然水石与水利相结合的陡门景观。虽然历史的远去让陡门许多水中构建已经消失,但是岩石构造保存完好,这些构造如同自然景石般分散在古运河河道中,形态各异。在振兴守陡村落时,可通过恢复部分历史陡门景观,突显自身优势特色,尤其是天然山石景观特色。 3.3 模式:整合河流湿地,营造田园综合旅游 高铁时代的到来已经不再需要桂柳运河的航运解决物流交通问题,而古运河现位于桂林市雁山新区中,区内分布着大量的事业机关单位、大学园、居住新区等资源,新区的建设急需湿地公园、绿道蓝道生态线等环保设施。因此,将古运河打造成为雁山湿地公园、慢行绿道系统、水上游乐线路等。同时,将运河周边田地与守陡村落规划成为田园综合体,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是一条可行性高的乡村振兴之路。利用区域人群资源,打开旅游市场,并结合大学城学术研究优势,将运河与守陡村落规划成集湿地保护、田园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为一体的新区生态后花园,既振兴乡村,又为地方生态造福子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f09acd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