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案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 主备人 李 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重 点 体味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难 点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 预习检查 1、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知识 (可以从托尔斯泰的著作,生平大 致思想、人物轶事等方面入手搜集) 。 2、生字词音义疏解。 黝黑(yǒu) 侏儒(rú) 滞留(zhì) 尴尬(gān gà) 胡髭(zī) 酒肆(sì) 禁锢(gù) 一绺(liǔ) 轩昂 面目可憎 蒙昧(mèi)(xuān) 长髯(rán)(zēng) 刀鞘(qiào) 粲然(càn) 甲胄(zhòu) 锃亮(zèng) 意趣盎然(àng) 鬈发(quán) 屏住(bǐng)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预设流程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思考探究 精读文本 1、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2-面部轮廓结构3-面部特征4-长相5-拜访者的态度。) 2、本节中,有很多对托尔斯泰肖像描写的句子,请找出来赏析(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及面部轮廓的特点。比喻和夸张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尝试用文段中的句子或词语来概括) 交流讨论,总结如下: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四、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五、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 。 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 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 程。 二、思考探究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 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 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 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 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 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 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 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ee86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