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区滑坡崩塌的灾害特点与防灾减灾对策 论文摘要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活动频繁,再加上夏季气候多变,降水集中,因此导致横断山区的滑坡和塌陷时有发生。本文深入分析了横断山区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及灾害特点,然后针对灾害成因深入寻找相应的防灾减灾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形复杂,因地制宜 正文横断山区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区,位于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地。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山河相间分布,出露地层的岩体多为古老的风化岩,岩层风化强烈岩体破碎松动,地形陡峭切割强烈,斜坡坡度大。气候方面横断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总降水量十分丰富,达到了1300―18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和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过程。由于土质松散地形复杂,在强降水的情况下容易变形,导致水土流失,再严重便引起滑坡崩塌。所以横断山区内滑坡、崩塌点分布密集,呈带状沿“三江”分布,对区域内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甚大。 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四川省滑坡可分为基岩滑坡和堆积滑坡。基岩滑坡的形成主要与水软化的软弱岩层有关。滑坡体规模一般较大,主要发生在主要河流的河谷边坡地段,与河谷边坡沿线的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基岩节理层发育程度往往受基岩节理层发育程度的控制。堆积层滑坡发育在各种成因的堆积层中,包括崩坡积、残积、冰水堆积、崩坡混合堆积,以及由冲积、洪积、冰碛等沉积形成的滑坡。其滑动面主要为下伏基岩面,也可沿内部结构面形成。滑坡体规模一般为大中型。 崩塌按其发展进程和受灾方式,可将其分为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崩塌两类。滑移式崩塌初始于滑坡,当滑体脱离滑床后,以高速翻滚的方式跌入沟谷或河床。倾倒式崩塌一般具备岩性软硬相间的组合特征,经历其漫长的地质风化作用,加之岩体本身具备的节理裂隙发育,在下伏软弱层形成崖腔,硬层悬空在重力卸荷等作用下形成倾倒式崩塌。 由于横断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该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加上新构造运动活跃,暴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横断山区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的分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特征明显。地质灾害在地域分布上总体格局是河谷多于平坝,活动频繁区多于活动稀少区。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起作控制作用,尤其是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往往破坏岩体的完整性,提供有利岩土体失稳的有利的结构面等有利条件。地处川滇径向构造与青藏\歹\字型构造的横断山地带褶皱、断裂发育强烈,因此地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是滑坡、崩塌的高发区。 2.时效性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横断山区降雨集中,主要分布在每年5月至10月,约占降雨量的70-80%。暴雨日数显著增加,洪水期与雨季同步。大量降雨入渗和入渗使岩土体软化,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此外,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益加强,灾害性气候增多,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且有明显上升趋势。 3地貌特征明显。地质灾害分布在地势陡峻、坡体陡峭的山区,特别是中高山峡谷区。4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大。人类工程活动如开山修路、人工垦殖、滥砍乱伐、采矿等强烈活动区,地质灾害发育。根据资料统计,地质灾害分布密集区是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区域,与人类工程经济相关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 5.强烈的连锁反应。一种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其他地质灾害,如大规模崩塌堆积物引起的滑坡,已成为泥石流的重要物质来源,并形成渐进式链式破坏。 6成灾模式大致归并为两种:重力型:自然斜坡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造成灾害的称为重力型,此类多发生在高山峡谷地区。 降雨类型:降雨引起的边坡体变形和破坏称为降雨类型,此类地质灾害很多 发育分布在暴雨集中区,前期降雨易触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产生。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近年来根据横断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空间分布规律、产生的时间周期性和各地发生灾害的具体情况,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到地质灾害的勘测、设计、治理、管理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在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治理中基本消除了危害。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最大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划定当地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范围,建立地质灾害日常观测系统,随时关注灾害发展。 地质灾害治理的目的是在灾害开始形成和已形成之后,为阻止灾情的进一步发展或清除灾害的持续影响。横断山区地质灾害的治理采取的措施包括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和社会防治措施。 1.生物处理措施 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上游地段森林砍伐、开山采石、采矿等活动对原始植被及自然边坡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复生态环境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生物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对大于25°的陡坡旱地退耕还林,恢复森林植被,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坡体自然平衡的破坏。禁止任意采石取土,破坏丘陵、山地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的发生。 2工程处理措施 防治滑坡的主要措施 a、 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形成的影响。主要方法是拦截、护坡和堵塞,以防止地表水渗入;修建排水沟和渗水井,排出滑坡体中的地下水。 b、增大滑体的抗滑力,阻止滑坡的形成。如修挡土墙、抗滑桩或锚拉抗滑桩。c、改善坡体形态,消除隐患;如后缘减载,前沿加载等方法。 d、 改善边坡岩土性质,提高强度,增加稳定性。如注浆、锚固、泄水等方法,是防治塌方的主要工程措施 a、护坡(护墙、锚杆等)防止岩土体剥落。b、人工削坡消除小型崩塌的隐患。c、疏导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冲蚀及侵蚀。 1.孙英勋;;滑坡治理分类及治理模式探讨[J];地质与勘探;2022年第一阶段:张建勇;滑坡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岩溶;1999年第03期 3林建峰;周淼;谢锋;关于滑坡综合治理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21年05期4徐嘉谟;关于滑坡预报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4期骆银辉;胡斌;朱荣华;普兴如;崩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方法[j];5 西部大开发项目;问题12, 2022 6张大平;;山体崩塌诱因分析及防治方法[j];中国水运;2021年01期7唐红梅;群发性崩塌灾害形成机制与减灾技术[d];重庆大学;2021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76514c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