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森林昆虫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谢寿安,陈辉,李孟楼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9期 谢寿安,陈辉,李孟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高等学校优质精品课程建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本科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森林昆虫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实践建设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和实践过程。 关键词:森林昆虫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农林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3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森林保护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BZ10,主持人:谢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森林保护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1301006,主持人:谢寿安)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谢寿安(1970-),男,甘肃武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森林保护学;陈辉(1962-),男,甘肃酒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森林保护学;李孟楼(1957-),男,陕西富平人,学士,教授,研究方向:森林保护学。 “森林昆虫学”是农林高校林学、森林保护本科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昆虫学”课程2003年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入选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自2009年森林保护学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以来,森林昆虫学教学研究团队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实践建设及考试方式改革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展现出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及做法进行研讨。 一、课程发展与建设历程回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昆虫学”课程的开设已有77年的历史,其建设和发展与全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联。早在193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林学系就开设了森林昆虫学课程。1979年成立西北林学院后,本课程成为林学和森林保护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1985年森林保护学科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课程组主编出版了《西北森林害虫及防治》本科教材。2005年主编出版了全国“十五”规划教材《森林昆虫学》。历经77年数代学者的教学、科研能力的积累,本学科于2003年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森林昆虫学学科具备了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发展空间。 森林昆虫学课程2003年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入选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所在教学团队也于2009年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课程建设的思路及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优质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4]。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森林保护学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1999年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招聘博士和博士后3名,同时积极鼓励年轻教师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研修及合作等途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目前任课教师平均年龄45岁,80%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每人都至少主持过或正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程组教师都具有多年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经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二是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认真落实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和新上岗教师过好教学关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建立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近年来,校、院两级教学部门和各级领导班子在制定该评价和考核制度时进行了多次深入广泛的讨论,最终将选择重点放在教学质量上。学院在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现代高等农林教育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由学院、用人单位、学生参与,并加强过程考核,较大地促进了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四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课程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整个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昆虫学科组针对教材建设的滞后及不足等状况,从2002年开始,历时十年完成了“森林昆虫学”课程群教材体系的更新与建设,重新编写完成四部全国统编教材,且在教材建设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首先是以“森林昆虫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森林昆虫学通论》教材的编写;其次是学科组组织同行专家主编出版了农林类“十一五”规划教材《资源昆虫学》和《森林动植物检疫学》;第三以科研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为目的,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农林类《科学研究方法》“十一五”规划教材;第四是组织学科组系统编写了《森林昆虫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导论》教材,从十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森林昆虫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成果。目前,森林昆虫学课程群教材已被全国18所高等农林院校林学和森保专业的本科生教学所采用,并获得一致好评。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二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在课堂讲授中采用类比、推理、举例、博引、启发、联系实际等多种对比鲜明、师生互动效果良好、能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的传统教学方式。同时,课程组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森林昆虫学课程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只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基地实习。2005年开始,本课程将7类(课程实验、基地实习、课程论文、参观、观看科教片、参与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组合,区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向,进行分类培养和提高。改革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研究紧密相结合,三位一体运行的教学机制,大幅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4.课程实践建设。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研究侧重于如何优化教学体系和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两个方面[5]。针对森林昆虫学本课程理论性强、实际应用领域宽的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学实验中心将实验课按照综合性实验组织教学,建立了探索性实验、生产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维一体的课程实验平台。一是设置探索性实验,学生可设计出几个不同的分析路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设置生产性实验,如将教材中的“生物防治之以虫治虫”拓展到“饲养和培育花绒寄甲防治杨树天牛”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将教材中的“森林害虫信息素绿色防控技术”拓展到“秦岭松树小蠹虫信息素监测技术”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了解林业生产一线所需专业知识,这对同学们更深入掌握森林保护学基本技能有重要的意义。三是设置研究性实验,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将教师研究项目列为学生的实验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巧的科研构思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可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和材料,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如秦岭松树小蠹虫信息素诱捕器及诱芯筛选(国家林业局引进先进国际林业科学技术应用基础部分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a761f2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