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角色,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就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基于问题的学习”几种应用作简要概述。 1 “一叶而知秋”——主题式问题的应用 教师在使用问题教学时,常常会出现这样情况:①在学习过程中,某个问题被作为知识导入的引子,一旦完成引入作用,问题就被扔在一旁。在知识获得之后,再拿另外一些问题供学生练习所获的知识技能。这样,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被割裂开来。②围绕某一知识而出现的各问题之间的关系松散、零碎。各问题之间繁杂而无前后系统联系。而主题式问题教学是这样做的:用一个问题一以贯之,伴随知识获得过程的始终,将知识挂靠在这一问题之上,然后,利用其他一些变式问题,促成知识的灵活迁移。例如:讲授《凡尔赛体系》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凡尔赛体系是怎么形成的、内部有哪些矛盾、实质是什么、我们该怎么评价这一体系?”来导入并贯穿始终。 2 “润物细无声”——反思式问题的应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历史智慧。作为历史教师不能满足于静态的表述没有经过加工的知识。单纯的知识可以老化,但融入了智慧的知识,却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有所触动,还可达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的作用。如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节课,在结束之前,我设计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让学生通过深思,使他们明白促成自身的发展要通过正当的手段,解决争端要通过和平的手段,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等。 3 “只缘身在此山中”——情景式问题的应用 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场景,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景中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如讲到西周宗法制度,我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在西周时你的祖父是诸侯,那么你拥有什么身份?请你结合大宗小宗示意图进行讲评。”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历史学习的真实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一下子变的趣味盎然,重点、难点也就能顺利突破。 4 “我言秋日胜春朝”——开放式问题的应用 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 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所应该承担的任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利用多种形式的辩论赛、书面作业、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独立思维能力。如在上完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后,我曾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写一篇感想“我心目中的华盛顿”;上好必修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让学生分组通过网络查找或进社区进行调查,收集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资料,然后进行展示和介绍等等。 5 “更上一层楼”——递进式问题的应用 马克思1862年撰写的《中国记事》一文中写到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一段评价:1853年,马克思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万分高兴,寄予热切的期望,想象以后东方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如果不久的将来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1862年,他又说出了如下的话:“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这段材料新颖,信息量丰富,以现代化史观来评价历史现象。我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太平军最后有没有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②“万里长城”、“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在马克思文章中意味着什么?③你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中华共和国”在中国最早是在何时何地出现的?④为什么马克思在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会对太平天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史实简要阐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难易梯度,从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能力到考查较高层次的“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环环相扣,顺藤摸瓜,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式的学习,并且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总之,在“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置应避免“冷菜热炒”式的单纯的回顾,也不应是“冷热大拼盘”,而应是一杯“鸡尾酒”,变幻万千,使人耳目一新,以其外在的提问方式和内在的思考内容,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历史教学的最佳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eaac4aa4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