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爱北京天安门 作者:安武林 来源:《福建文学》2009年第12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积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像我这样一个不喜欢世事、只埋头于自己梦想世界和文学书籍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一个人是如此渺小,而同时又那样强大。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时代、国家、社会打下的深深烙印。我的经历、我个人的命运似乎都和一首歌曲所富有的内涵以及它的象征意义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好像冥冥之中已被注定了要发生的一切,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约能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如果这首有着优美旋律和浓郁的抒情特点的歌曲还不能点燃我们对往事的回忆,那么小学课本中这首歌的歌词会点亮我们记忆深处的那盏灯。那个年代,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并不能清晰,尤其是农村。电视尚在襁褓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露天影院中的黑白电影。许多黑白电影一开始,就是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以及它放射出的光芒,还有那些激荡人心的音乐。 而那不可多得的硬壳笔记本中,有一种封面印的就是北京名胜,其中就有天安门。我记得那是父亲的奖品。不知道他是作为民兵连长还是村团支部书记获得的。这个本子中的彩色插图,印刷质量糟糕得可以(现在看来),几乎每一处风景都是模糊的,好像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所以,我不厌其烦地请父亲给我讲北京的名胜古迹。他是到过北京的,看过天安门和其他风景的。这是他颇为自得的一件事。每每提及,自豪感和骄傲感总是郁郁葱葱。我记得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总喜欢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尤其是去田里打猪草的时候,面对小河,面对空旷的草地和庄稼,放开喉咙大声唱这首歌,兴奋异常,热血沸腾。这里没有矫情的意思,而是说歌曲的本身就有这种力量。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是个北京插队知青。她的名字叫丁梅芳。一口浓郁的北京腔。我一直觉得她的声音很美。她代我们语文课整整一年。在我印象中,我感动和感激的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她让我阅读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从此这个世界向我打开了一扇窗口,我迷恋上阅读,痴迷于文学,使得我后来的人生命运、理想都和她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件事:我诚实品德的养成也和她有密切的关系(另一个人是我爷爷)。这两件事我都曾写过散文追忆,后一件事我写成散文《甜心烧饼》刊发在《检察日报》的文学副刊上,多年以后我得知她在太原安了家,退休了,给她打过电话,她记得我父亲(他是团支部书记,和知青打交道比较多),而对我印象不深,尤其是借书给我看的故事一无所知了。这就是教师的优秀品德吧,他们埋下了许许多多梦想的种子,却不知道那些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长成了什么样子。 一九八四年,我从西宁炸麻花归来,在西安中转。深夜,在火车站,我一个人独自漫步在街头,突然产生了一种深情的可笑的遐想:要是我能在这个城市生活多好。一九八五年,我重返校园,上了一个职业中学,在职业中学期间,发表了不少稚气的但充满热情的文学作品,一九八八年,有幸被山东大学免试破格录取。邱华栋、洪烛、段华、毛梦溪……那个时候有许多在中学生时期创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14b540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