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诗经》——香草美人的爱情 汉语言1班 张翠红 2012020307053 内容摘要: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认为爱情是一种热烈率真、纯朴真挚的情感,同时也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人们面对爱情的挫折时,要执着追求。本文主要写出了《诗经》中人们在恋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关键词:诗经 恋爱 婚姻 忠贞 爱情作为人类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学作品中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作品歌之咏之。《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爱情的诗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观。 细读《诗经》中的爱情诗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从一个人的情感的萌动,开始慢慢的去寻觅,然后找到意中人,最后觉得很融洽而结婚,结婚以后,或喜或忧或分离,而有的确是忠贞的。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爱情的萌芽,二是爱情的幸福时刻,三是爱情的忠贞誓言。 1.初恋的萌芽《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歌写的是在阴历的阳春三月,河水解冻回春,岸边草长莺飞,春意盎然 青年男女相会在河边,感受着春天的欢乐,通过写他们的对话,生动反映出自由相恋的欢乐,他们热情,亲昵,但不轻佻。这也许就是初恋的天真纯朴,烂漫自由吧!让人感受到真是春意无限,情深意长! 在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之间,一切情感的生发和爱慕的语言都是那么清新自然,如同他们所感受到的温煦的春天和充满生机的自然美景,散发着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的气息。 2.新婚的幸福时刻《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看完这首诗让我想到一句话: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从古到今,新婚的幸福时刻都是人生的喜。《绸缪》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欢度良宵的叙事诗。这首诗从三星东边升起写起,直到三星西落。第一章写见到新娘美人娇,新娘问新郎这样的美人好不好?可见,新郎并没见过新娘,不然不有如此的发问,从这里可看出当时的婚姻并没有自由,全靠父母之命;第二章写良宵的欢乐。在这一章里新娘又问新郎,你呀你呀想一想,这样的欢乐能几何?新娘想让新郎尽情地享受新婚的欢乐,再一次启发新郎;第三章写美人的笑容。在这一章里新娘再次问新郎,这样的笑容为谁有?不是今夜何时能找到?你为什么还不进入爱河,享受新婚的快乐?这就是婚姻不自由在新婚之夜的状况,今人会有何种看法?可以琢磨! 如果换成现代社会,我觉得有点像地铁站台的邂逅,当地铁缓缓驶来,隔着玻璃窗,你与对面的男子或女子四目相对,内心惊动,但又能怎样,你上去,他(她)下来,犹如相逢于黑暗的海面上,擦出耀眼的火花,再重新投入到人流汹涌之中,消失于对方的生命里。 3. 忠贞专一、生死相守的爱情《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爱情有很多种,有一见钟情、有感天动地、有山盟海誓、有相对无言却眼波如流······但我想,如果让女人来选的话,三千年前的女人、三千年后的女人和今天的女人都会选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姻。而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诗经》中有很多篇章写战争中的男女之情,写得最惨烈的就是这首《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仅缘于你我亲密无间的平凡相许,却不料如此刻苦铭心,延续到永生永世。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疼痛。真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国度,没有战争来打散婚姻的幸福。只可惜,人类获得幸福的条件太苛刻。于是就有了和平时代的呼唤:“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在摇椅慢慢聊······”这就是当代版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观。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认为爱情是一种热烈率真,纯朴真挚的情感,同时也强调要对爱情忠贞专一,生死相守。 总之,《诗经》中爱情诗,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生动的展现了上古时代的社会人文背景、恋爱和婚姻习俗,以及当时人们的个性、品格和情调。它们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诗经国风今译》 吕恢文译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经讲座》 夏传才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诗经诗传》 费振刚 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17c3d7e4431b90d6c85c7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