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方案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蜡烛》教学设计方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2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4a9aebef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