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知识与技能】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批注评点的读书方法,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与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评价荆轲其人其事,感受荆轲的魅力与局限。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批注评点的读书方法,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与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西安荆轲墓前,有这样一副对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它不仅是一位古人悲壮一生的挽歌,更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前奏。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战国策》中的精彩华章《荆轲刺秦王》,回溯历史的长河,去感受荆轲刺秦的惊心动魄、气壮山河。 二、背景引入 1.《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它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由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2.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三、方法介绍——批注点评读书法 张之洞曾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读书的有效方法,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种——批注点评读书法。批注、点评,就是在阅读时,在文章中自己有兴趣、有感悟的部分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比如清代的脂砚斋,她所点评的《石头记》,就成为《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形成了红学的一个分支——脂批学。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脂砚斋,对《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进行点评、批注。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点评、批注的基本方法: 1.品字赏句 赏析精彩的语言,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 2.质疑释疑 质疑文中不解之处;若能自答,则以二三语答之。若不能,则可在讨论中提出,与同学们合作解决。 3.提要钩玄 寥寥数笔,或概括文段大意,或点破言外之意,或提示铺垫伏笔。 4.点评人事 点评人物言行或情节内容,务求言简意赅。 四、合作探究 围绕以下话题点评《荆轲刺秦王》:刺秦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学生活动 (2)参考意见: 必然性—— 太子丹: ①优柔寡断, “生劫之”的计划使荆轲出手迟疑,错过刺秦的绝佳机会。 ②用人不当,秦武阳经验不足,心理承受力差,使荆轲失去行刺的助手。 ③心浮气躁,猜疑心重,打乱了荆轲待客再走的行刺计划。 荆轲: ①“左手把其袖,……见陵之耻除矣。 ”对刺秦的计划过于简单化、理想化,没考虑意外情况。 ②自尊心强,对太子猜疑,没有冷静解释原因,贸然启程。 秦武阳: 外强中干,难当大任。 客观原因: ①秦极强而燕极弱,大军压境,无论行刺成败与否,燕必亡。 ②毒匕首只是短兵,难敌秦王长剑。 偶然性—— ①秦武阳临场失态,荆轲虽“顾笑”化解,但仓促之间失去了助手。 ②秦王“绝袖”,有逃走的机会,使荆轲的匕首失去了行刺的优势。 ③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阻延荆轲追杀秦王,使秦王有机会拔剑回击荆轲。 ④荆轲左腿受伤,以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3)小结 刺秦失败,是必然中的偶然,既是一场历史悲剧,也是一场性格悲剧。但荆轲“知其不可而为之”之举,又使他的牺牲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五、课外拓展 史家用他的铁笔,简洁而生动地刻画了荆轲一生中短暂却永恒的时刻,既让后人心潮澎湃,也为后人留下无限的叹惜与思考。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相信点评完本文,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个争议千古的话题:你认为荆轲舍命刺秦值得吗? 明确:荆轲刺秦王,从个人角度来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然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柳宗元评价荆轲“实谓勇且愚”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而当代画家房宗基先生在他的画作《刺秦图》上写的两句题词,则更能表明一种客观的历史态度:“敢将血污溅秦柱,漫以贤愚论荆卿。”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复杂的。荆轲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人,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评价他。 六、课堂小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总是想,虽然荆轲所穿越的波浪已经流逝,但是荆轲幻化成的反抗精神,诚信品质,悲壮的气质仍然使我们震撼,虽然他的结局以悲剧告终,但,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以身报国的永诀,有功败垂成的失落。就让我们记住荆轲,记住历史的遗憾,记住悲壮之美!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围绕“本文如何塑造樊於期 的形象”的话题,点评2、3、4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f19f0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