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深夜返回赏析 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孩子们的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一、文本赏析 小说全篇归结起来突出一个“美”。清新的风景美、淳厚的人情美、曲折的叙事美、活泼的语言美。 (一)、清新的风景美。 作者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灵秀。 特别精彩的是月夜行船。文章综合运用了视觉(月色朦胧,连山起伏)、嗅觉(夹杂着水气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出来的清香)、听觉(横笛宛转、悠扬),穿插着新奇贴切的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几个动词的准确运用(“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跑”照应本段的“飞”,表现了船行之快,“踊跃的铁的兽脊”的“踊跃”给人以强烈的动态),再配合着人物心情的直接抒发(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更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 (二)、淳厚的人情美。 在平桥村这临海的小渔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淳朴、热情、宽厚、好客。不能不说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 (三)、曲折的叙事美。 看戏前就有风波——要看戏却叫不到船,只能想象戏场的情景;本以为看不到戏了,双喜又说八叔的大船回来了,又有船了;虽然有了船,但外祖母不放心和孩子一起去;眼看就要看不成戏了,双喜写包票,才得以出门看戏。 看戏过程,也不顺利——最想看的跳布老虎的戏和铁头老生翻筋头却没有看到;最怕看老旦唱,那老旦却一直唱个没完;想喝豆浆却没有喝到。 看戏归来,也是波澜起伏——看完戏,不是直接撑船回家,而是安排了偷豆的情节;偷豆也不是平铺直叙,小伙伴们不是直接跳下船去摘,而是先由双喜问阿发摘谁家的,再由阿发亲自下田考察实情,最后才确定摘阿发家的。 (四)、活泼的语言美。 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如“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把“高等动物了”活用为动词,既贬斥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双喜说,“……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我”还特地为“白地”颇作了一翻注释,幽默中不乏轻蔑之意。 二、教学流程: 1、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归结故事美的标准——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等。 2、默读文章,概述主要情节,欣赏情节的曲折美。 3、抓住文末关键句,品读内容的丰富美,思考“我”怀念的到底是什么? 4、人物欣赏——假如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5、课堂总结:迅哥儿之意不在戏,在乎风景人情之间也,风景人情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的精段主要有月夜行船、月夜归航和归航偷豆。 精段一:(10-12)月夜行船 第10段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娴熟、敏捷和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目标实施过程及方法指导:先勾画出这些动词,可从动作的连贯性上引导学生明白这群少年高手熟能生巧的技艺,如还有学生感受不出,再结合适度的动作示范。 第10节,这段文字精心选用了十多个动词:“跳下船”表明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同时,也可看出他们的艺高人胆大;两个“拔”表现了他们配合之默契;“点”表示使船离开河岸的撑船动作的轻松、敏捷;“磕”表示加大反作用力,使船启动;“退后” “上前”“出”表示航船已经起航;“架起”“换”“说笑”“嚷”等动词,表现了孩子们欢快活泼的心理特征,构成了互助互乐、轻松和谐的氛围。这些极其传神的动作,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和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33d542de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