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衰”字的读音及其它 【摘要】无论从句子意思也好,字典释义也好,追求押韵也好,《回乡偶书》中的“衰”都应读做“shāi”,而“回”则应读做“huái”。我认为,在今后教学古诗时,可借鉴古音保留下来的方言读音,帮助我们还原古音。虽然我们不能为追求押韵而“削足适履”,但在教学中,学生问起为什么不押韵之类的问题,却是不容回避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回乡偶书》 “衰”字的读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时代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应用当时的语言、使用当时的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而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地域的变异而变异的,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也会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社会用字的不同要求和语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些字的古音在普通话里已消失,但在方言中却很好地保留下来。 唐朝是诗歌的时代。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让后人久久回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这首诗中:“衰”字的读音在中小学课本或其它诗集中都把它注为“cuī”,并解释为“两鬓已经斑白”、“耳边的头发疏落”等意。即”衰老”或“疏落”之意。原来,老年人,头发最易变白,两鬓(耳边头发,又称“鬓角”)更明显。根据诗的内容和生活常识,这里只能取“衰老”之意,并且应读成“shāi”才是合理的。原因有二: 其一,《现代汉语词典》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shāi,衰弱。“cuī”①等衰,②同“縗”。《简明古汉语词典》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shāi①动词,衰退,②形容词,衰弱,③形容词,衰老。“cuī”,①动词,依等级递减,引申为减少,②名词,古代丧服,通“縗”。由此看来,从释意上看,应选择“shāi”的读音。《说文解字》对“衰”字的注音和解释是:秦谓之 。从衣,象形 ,古文衰。稣禾切(sō)。译文:衰,草做的避雨衣。秦地叫做 。从衣( ),象雨衣之形 ,古文衰字。注释:①衰,徐灏《段注笺》“衰本象 雨衣之形,假为衰(cuī)纟至字,而雨衣加 作蓑,其后衰纟至 字又加”纟“作”縗 “。按,衰又借为盛衰(shāi)字。② ,朱骏声《遇训定声》:“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 “衰”字古代有读成“cuī”的。如六朝时谢灵运的诗《岁末》:“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这里的“衰”就有“递减、减少”之意。而“鬓毛衰”的“衰”应读成“shāi”,取“衰老”之意。这里如果取“减少”之意,那是与生活常理不相符的。我们知道,老年人头发会疏落,但那是从头顶开始的,两鬃反而不明显。 其二,唐诗是最讲究押韵的,在绝句中,通常一、二、四句的末字要求押韵,但至少二、四句末字要押韵。这首诗中的“回(hui)”、“衰”、“来(lái)”三字,“衰”字如读“shāi”,则与后边的“来lái)”押韵;如读“cuī”,则与前边的”回(hui)”押韵。我认为,这里也只能选择“shāi”,与后边的“来(lái)”押韵。在唐诗中,有好多绝句都只讲究二、四句末字押韵。如诗人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晨。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只有“晨(chén)”和“人(rén)”押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柴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只有“烟(yān)”和“川(chuān)”押韵。王之焕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也只有“流(liú)”和“楼lǒu)”押韵。 退一步,如果这首诗一定要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也可以在“回”字上下功夫。“回”字在好多地方,如滇西,读成“huái”,这就让我们找到了它的古音是“回”、“来”二字的合音速读。如“回家”就是“回来家”。这在唐诗中也是有例子的,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开(kāi)”、“回(huái)”、“来(lái)”押韵。“回”也只有读成“huái”,理解成“回来”才能找到解释。北宋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回(huái)”、“开(kāi)”、“来(lái)”押韵。“回”也只有读成(huái),理解成“回来”是一样的。同时徘徊(huái)的“徊”是形声字也能在此找到明证。 滇西地区的汉族,其先民大多来自江苏、浙江一带,而《回乡偶书》的作者贺知章也正是浙江萧山人,从方言来讲应有渊源关系。 这种字典里没有的读音在方言中存在的现象并不少见。“斜”字在好多古诗中为了追求押韵,都读成“xiá”(今天江淮方言仍读此音)。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斜”、“家”、“花”三字押(ia)韵。“翁”字读成“wōng”(今天滇西方言仍读此音)。如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空”、“同”、“翁”押(ong)韵。“风”字读成“fōng”。如清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松”、“中”、“风”押(ong)韵。“鹅”字读成“wó”,“歌”字读成“guō”(今天滇西方言仍读此音)。如唐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鹅”、“歌”、“波”押(o)韵,并且还为我们找到了“鹅”字是标准的“右形‘左声’”的形声字的证明。 综上所述,无论从句子意思也好,字典释义也好,追求押韵也好,《回乡偶书》中的“衰”都应读做“shāi”,而“回”则应读做“huái”。我认为,在今后教学古诗时,可借鉴古音保留下来的方言读音,帮助我们还原古音。虽然我们不能为追求押韵而“削足适履”,但在教学中,学生问起为什么不押韵之类的问题,却是不容回避的。 参考文献 [1]卫中,马志瑞选注.《古诗一百首》,北京,北京,1983年5月第1版. [2]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北京,人民教育,1981年11月第3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ff774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