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伐檀》 课时:4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课文简介: 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知识和技能:了解重章叠唱、反复、起兴等写作方法,并知道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教学 过程与方法:掌握如何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三维目标: 和感情色彩。 态度、情感、价值观: 了解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体会他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之情。 了解《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教学重点: 相关常识。 教学难点: 体会反复咏唱和起兴的写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初步背诵课文,结合书下的加点字词初步梳理诗句的字面含义。 1 / 3 一、导入 教学过程 《诗经》又名《诗三百》,共有305篇,开篇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关雎》,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这首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的诗句中,我们能了解到几个信息: 一、诗经通常是几言的句子(四言) 二、关关雎鸠是什么意思?(两只鸟儿在树上鸣叫求偶) 三、关关雎鸠和下句有什么联系?(起兴的写法) 备注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句子来导出这首诗歌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其表达效果。 二、解读诗经六义 内容上:风、雅、颂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手法上:赋、比、兴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比喻 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关雎》、《伐檀》 先帮助学生梳理诗经六义的知识点,从宏观上开始把握,然后深入到诗歌细节。 2 / 3 三、具体品味《伐檀》起兴表现手法 开头三句: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描写了劳动人民伐木、运木的情景。 河水清且涟漪: 这是劳动人民眼前的景色,水波的荡漾也引起了劳动者思绪的荡漾。 即事抒情,因景起兴。后文展开对统治阶级不满的控诉。 在《伐檀》中,三章诗句之间的字词只是做了个别的变动,大致的意思也相似。 这种手法,能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地充实、具体。感情更加强烈,揭露更加深刻。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中专还学过什么诗篇用到了这种手法? 如《蒹葭》,因为诗经大体以四言为主,这种手法还能够拉伸诗歌内在的情绪,从而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加强诗歌的情感。 彼君子兮: 进一步了解起兴的表现效果。 四、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提示学生懂得知识点的迁移。 五、关于诗歌中的“君子” 六、诗歌主旨 七、作业 西周春秋时期“君子”君子不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是指贵族和奴隶主。 的含义有所不同。 有讽刺的意味在里面。 讽刺了奴隶主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丑恶本质,表达了劳动人民内心的怨恨。 反复背诵、朗读。 完成课后练习。 了解诗歌的讽刺意义。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2d894975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