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姜夔《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 PPT展示扬州风光。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 解题、作者、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12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 整体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e945a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