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与郑和下西洋 明永乐三年(1405)的一天,江苏太仓城外刘家港,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准备起锚远航。“宝舟体势巍然,巨无匹敌,棚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整个船队有官兵、水手、工匠、医生、翻译等2万多人。这里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项系列航海活动。船队的统帅是郑和(1371-1433)。 我国是最早在航海时使用指南针的国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已经装备了罗盘,导航时兼用罗盘和观星,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他的航海图叫做“针图”,图中的航线叫做“针路”。明清时期,我国海道针经一类书籍相当丰富。15世纪初成书的《顺风相送》《指南正经法》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向南 到达爪哇,向西到达波斯湾和红海的麦加,最远到达赤 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 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次航行开拓了 我国在南洋群岛、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外市场,刺激了 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当时我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有一 定的推动作用。它还开辟了从中国到红海、非洲东海岸 航海用的指南针 的航道,绘制了航海地图,总结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地理知识,对沟通东西方海路交通做出了重大贡献。郑和的航海图连同船队其他官员的著作,介绍了他们经过的国家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地球视野。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但是中国海上探险事业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地理发展史上的光辉记录。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项航海活动没有继续下去。 针路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65e8b055270722182ef7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