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美术老师都知道,有些美术作品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去说话,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也会说不清道不明。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那么怎样把抽象意念性的东西转化为形象实质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视觉思维、开发创造智能、遨游艺术天地,美术教师的语言艺术尤为重要。 一 美术导入语言的趣味性 《课程标准》提出“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堂必须营造出宽松、平和、具有浓郁情趣的教学氛围。“课伊始趣已生,课伊始美已生”,这样学生才会想学、愿学、乐学。文学就是营造这种气氛的惯用手段之一,故事、儿歌、谜语、童话等都可吸引学生进入美术课堂。 如《我的梦想》一课,我上这节课时,考虑到五年级学生校内题海战术,缺乏激情与梦想,就把这节课的主题命为“梦想离我们并不远”。先给学生讲发明创造和名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想,学生感到自己在夸口作秀,梦想遥不可及,不敢说出自己的梦想;再给学生讲述从小有远大志向的放牛娃到中国开私人飞行学校第一人的故事(我不久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励志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受振奋,对自己的梦想不感到天真和害羞了,都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美好梦想和展望;最后我用一句名言说“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能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我一边描述自己儿时的梦想,一边把我的梦想――一个教师的影象勾画出来。这时,学生就对画梦想有了兴趣,他们感到,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是一种快乐,梦是一种需要。就这样在一个个故事的牵引下,这节课从沉闷转到热烈,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空洞得到充实,从平淡赢得精彩。 二 美术课堂语言的服务性 美术知识的传授当然也离不开语言文字,但却跟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语文课中语言文字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而美术课,由于美术是视觉艺术,形象则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所以在美术课中,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作品中看到的形象出发,充分地感知对象,启发谈话,同时予以讲评,言简意赅地讲解知识要点,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创新。 如《走进植物》一课,我先让学生对着每组桌上的植物写生。画好后,把学生的部分作品贴在黑板上。接着,我播放《蚂蚁的世界》录像片段,屏幕上的蚂蚁的世界里,地球上的植物都变得很大很大,植物叶子上的叶脉清晰可见。我再要求学生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眼前的植物,并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发现一切都变得神奇而美丽。然后,我说“请你把像小蚂蚁一样的发现画下来。”学生兴趣浓厚,所画出的植物线描细致而生动,与他们第一次的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 美术启智语言的准确性与引导性 《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美术课的语言虽不必像数学课那样严密精确,但仍需要准确生动、启发性强。教师要多运用鼓励的语言诱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想象与创造,不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框死。 如工艺制作《小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了解基本形成的组合拼贴;用圆等形状拼贴各种姿态的小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是这样提问的“小鸟的头可以用什么形状来代替?”结果拼贴出来的小鸟都是圆形的头,半圆形的身体和翅膀,三角形的嘴巴和尾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寻找原因,发现语言用词不准确、缺乏启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用什么形状来代替?”“代替”就是以甲换乙,可能给学生形成一种头的代替,即圆,身体的代替,即半圆,尾巴的代替,即三角形的唯一化定式,用这样的词语怎么会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呢?在上第二个班级的课时,我改变了说法“小朋友请想一想,小鸟的头可以用哪些形状来表示?身体、翅膀、尾巴、嘴又可以用哪些形状来表示?”一用“表示”,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奇迹般地活了。学生不仅掌握了用形状表示小鸟身体各部分的方法,而且制作出来的小鸟形状各异、栩栩如生,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代替”、“表示”两词意思虽相似,但一个使学生限定思维,固步自封,另一个却能发散思维,新意迭出。可见,课堂用语准确性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美术文学语言的功能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美术活动不仅是一种运用线条、色彩、构图或造型的艺术实践活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情感”“诗意”“力度”“生命”等内涵一直都是美术欣赏或创作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往往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而要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教师不仅可以采用带领学生体验的方法,还可以在美术课堂中用一定的文学语言去描述,诱导学生想象、领悟、触类旁通。 如《诗配画》中有一首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要配好这幅画,需要学生深切地感受诗的内容和意境“秋夜,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霜落满天,夜空已充满了凉意。在客船上,我满怀愁绪,面对着水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半夜里,寒山寺的钟声传到我所在的船上,又是何等的凄凉寂意。”而能感受到这“凄清的愁绪”情调,又必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否则不要说“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寺影、钟声”,再诗情画意的内容也难以激起学生的美感与情趣,可见文学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总之,美术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也绝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门类,而应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艺术学习。让丰富的语言艺术走进美术课堂,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增厚学生的底蕴,还使课堂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要使美术课语言艺术中保持浓郁的文学风格,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保证充足的文学来源。另外,还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更好地发挥艺术才能。 〔责任编辑李锦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9258ee85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