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31 20:33: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文章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

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去阐释,结合创作与鉴赏的心理,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但是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难懂,所以在备课时有一定的难度。在备课过程中我感觉到,每一次备课就是一次深入地思考,每一次教学实践也是一次新的探索。

由于我所任教的年级是第一届使用统编版教材的高一,我需要努力在改革中找到前进的节奏,慢慢摸索,努力思考“任务群教学”

第一次备课思路的落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论证思路的学习,第二次备课思路是发现了《说“木叶”》与《咬文嚼字》相似之处,《说“木叶”》从深度上论述了语言即意象的暗示性的问题,《咬文嚼字》则是从广度上论证了语言文字的“联想意义”,这两者的“暗示性”意义相近。前面两次备课思路,一次侧重从文体知识的角度教学,一次侧重从内容理解角度教学。但是二者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有了偏废,总有不尽人意之感。那么这篇文章在有限课时内到底要教什么,才是最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呢?

“教什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应该要从国家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教材编写的上层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思考、学生成长序列化需求等等方面综合考虑。

我首先梳理了统编高一下册的编写设计思路。第三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这些文章有的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有的探讨建筑学问题,有的分析文学现象,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同时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论证语言,并尝试写作。

所以,这个单元的教学价值应该是学习评论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语言,并尝试写作文学短评。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我设计了本文教学的主题:谈说之道——《说“木叶”》读写运用;大任务:认识中国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学习写作文学短评;任务组成为:“任务一:认识文体;任务二:梳理与发现;任务三:提取与学习;任务四:尝试与应用”

同时,我把“任务二:梳理与发现”作为教学的重点;把“任务三:学习对比评论的语言”和“任务四:写作《说“黄花”文学短评”作为教学难点和突破点。

把重点放在文章的梳理与发现上,是基于《说“木叶”》这篇文章与其他论述类文章的不同,这篇文艺随笔的取材内容决定了文章中会出现很多书面词语, 学生会对它们产生陌生, 甚至有一部分语词由于它们特定的使用范畴, 学生的知识积淀中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印; 其次,“引用”和“阐发”是《说“木叶”》主要的写作方式, 文章内涵的丰富和写作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关联。基于以上两点, 对《说“木叶”》的语词的品味, 对“引用”和“阐发”的理解, 应是基础的教学目标。

把教学难点放在对比论证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基于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工具的掌握就是在熟知其操作知识的同时,反复训练,并且不断实践。而且语言是人的思维器官的外化,是人类知识和表现世界的工具,也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习和运用对比论证的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对比的思维。


从上表的文句中发现三篇课文中出现的对比句式有:①是,却是,则,然则,则是,只是,②至于……则,③不仅是,而是/同时也是,④都比……更,⑤……更为,⑥……比……更,⑦前者,后者,⑧……与……的不同,在于等。这些句式看似简单常见,但学生在使用对比论证时不一定会使用,这也就是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语言苍白的原因。此外,文的对比论证语言简单的原因也在于要阐明问题,最好有有明显的是非判断,句式越简洁,语义越明确。许多句式中使用了关联词语,使句式关系明确,句子简洁,便于读者快速把握文章要点。

最重要的是,对比的思维是建立在对比的语言之上的,语言除了承载着语义之外,更承载着思维,所以,这一课文教学生对比论证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提升,也是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落实。

第四个任务中,我设计了写作《说“黄花”文学短评,除了训练对比论证语言的运用外,也是对本单元“语言暗示性”的强化学习,是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提升。因为有了前面对比论证语言的学习,在写作运用时,学生基本上都能使用部分上文提到的对比句式进行论证说理,并且在写作实践中更深化了对“语言暗示性”的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都提到“黄花”与“菊花”的不同在于有颜色上的暗示性,突出色彩,渲染秋意,以花喻人,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抒发的都是感叹花时、思念丈夫的眷眷之情。而“菊花”的暗示性主要是季节,而后才是坚韧的品格,高风亮节的隐逸人格,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等。

这一次备课,让我感觉到语文课更像语文课,因为语文教育落实到了语言的教学,才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生长,成为熟练的母语的言说者,“成全人的言语欲求,发展人的言语品格,提升人的言语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1f1c2b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