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二中大课堂学案教学导学案 学科版本 学案编号 学案题目 学习目标 必修5 学案大主题 年级备课组 说木叶(一) 文艺评论、随笔 高二 审核组长 学时总数 首编教师 潘娇艳 2 李洪群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知识链接 1、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2、作家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问题导学与 问题探究 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3、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例如2.燕: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③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④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4、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文章品读。熟读课文,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概括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 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2、检查预习:请找出文中与树有关、叶、木有关的诗句,思考这些诗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堂训练 一、注音: 万应锭( )桅( )杆 接踵( )而至 寒砧( )迢( )远 窸窣( )心有余悸( )门闩 ( ) 姣姣(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8cae38852458fb770b56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