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 单元(章节)课题 本节课题 必修五第三单元《说木叶》 《说木叶》 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课标要求 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水平、思辨水平和批判水平。 知识与水平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2、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相关问题,把握文意。 态度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升诗歌的阅读欣赏水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内容比较单纯集中, 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 深入到“木” 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 本文看似繁琐, 其实内容并不多, 教材分析 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为何用“木” 不用“树” 是全文的关键, 这是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 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表达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 诗歌的鉴赏水平也不高。 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 但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 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 和“木叶” 、 “落叶” 和“落木” 的不学情分析 同意味。 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 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 任务不能太多。 能够每一大组分析一首, 先让学生独自分析, 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实行交流, 学会举一反三。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教学重难点 术特征。 2、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使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实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 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实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相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个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2)读第6段,明确以下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个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 六、课堂总结。 教师个性化修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da7251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