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教学内容 启发交流,激发兴趣 释 题 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学生活动 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 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平板/白板/黑板 平板——资料同步 平板——课文同步 平板——研讨 黑板整理结果 自主探究,研讨总结 平板——研讨(小组呈现结果,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不能打断,但可以在平台上回帖发表或补充自己的解读结果) 平板——研讨(小组呈现结果,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不能打断,但可以在平台上回帖发表或补充自己的解读结果)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精读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课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 文,探究主题 布置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作业 致用,作连线题。 平板——研讨(小组呈现结果,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不能打断,但可以在平台上回帖发表或补充自己的解读结果) 平板——推送学习指导: 交流批注,学生认真地听,并选取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平板——推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b2d52b6f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b.html